小儿腹泻推拿包含补脾经健脾胃补气血调理脾胃虚弱腹泻、清大肠清热利湿导滞适用于湿热型腹泻、揉板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调理食积腹泻、摩腹调节胃肠蠕动和中理气、推上七节骨温阳止泻、揉龟尾通调督脉之气调理大肠,推拿时要注意环境温度适宜、清洁双手并保暖、依据小儿耐受调整力度时间,若腹泻严重伴其他严重症状需及时就医且推拿为辅助治疗。
一、补脾经
1.操作方法:患儿拇指屈曲,操作者用拇指螺纹面从患儿拇指指尖推向指根,操作次数约100-300次。
2.作用及考虑因素:小儿脾胃功能相对较弱,补脾经可健脾胃、补气血,针对小儿脾胃虚弱引发的腹泻有调理作用,操作时需依据小儿皮肤娇嫩特点,保持轻柔力度。
二、清大肠
1.操作方法:操作者用拇指桡侧缘从患儿食指指尖推向虎口,操作次数约100-300次。
2.作用及考虑因素:大肠穴位于食指桡侧缘,清大肠能清热利湿、导滞通便,适用于湿热型腹泻等情况,操作中要把控力度,因小儿皮肤敏感,避免过度用力损伤皮肤。
三、揉板门
1.操作方法:板门穴在患儿大鱼际平面,操作者用拇指揉板门,操作次数约100-200次。
2.作用及考虑因素:揉板门可健脾和胃、消食化滞,小儿易因饮食不节出现食积腹泻,该操作能针对性调理,操作时注意力度适中,贴合小儿大鱼际部位的生理结构。
四、摩腹
1.操作方法:操作者用掌面或四指摩患儿腹部,顺时针方向,持续约5分钟。
2.作用及考虑因素:摩腹可调节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小儿腹泻时胃肠功能易紊乱,顺时针摩腹能和中理气,操作时需注意保持环境温度适宜,避免小儿腹部受凉影响效果。
五、推上七节骨
1.操作方法:七节骨位于患儿背部,从第四腰椎至尾骨端成一直线,操作者用拇指或食、中指推上七节骨,从下往上推约100-300次。
2.作用及考虑因素:推上七节骨有温阳止泻作用,适用于虚寒性腹泻等,操作时要根据小儿腹泻的寒热性质正确施行,关注小儿背部皮肤状况,轻柔操作。
六、揉龟尾
1.操作方法:龟尾穴在患儿尾骨端,操作者用拇指揉龟尾,操作次数约100-200次。
2.作用及考虑因素:揉龟尾能通调督脉之气、调理大肠,对小儿腹泻有调理功效,操作时需轻柔,考虑小儿尾骨部位生理特点,避免造成不适。
此外,推拿过程中需注意环境温度适宜,避免小儿受凉,推拿前清洁双手并保持手部温暖,依据小儿耐受程度调整力度与时间,若小儿腹泻严重或伴其他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推拿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不能替代正规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