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肠胃炎是机体接触食物等过敏原引发异常免疫反应致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可累及多部位,病因包括食物过敏原及遗传因素,儿童多表现反复呕吐腹泻腹痛等,成人常见慢性腹泻腹痛便血等及皮肤表现,诊断靠病史采集、过敏原检测(皮肤点刺、血清特异性IgE检测)、食物激发试验,治疗核心是避免接触过敏原,辅以对症治疗,儿童需严格规避过敏原并监测生长,成人要留意暴露情况定期复查调整方案。
一、定义
过敏性肠胃炎是机体因接触食物等过敏原后,引发异常免疫反应导致的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可累及食管、胃、小肠或结肠等部位。
二、病因
(一)食物过敏原
常见引发过敏性肠胃炎的食物过敏原包括牛奶、鸡蛋、小麦、大豆、花生、海鲜类等,机体对这些物质产生异常免疫应答,进而损伤胃肠道黏膜。
(二)遗传因素
若家族中有过敏性疾病史(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个体患过敏性肠胃炎的风险可能升高,遗传易感性在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三、症状表现
(一)儿童患者
多表现为反复呕吐、腹泻、腹痛,部分患儿可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因长期营养吸收不良影响身高、体重增长等。
(二)成人患者
常见慢性腹泻、腹痛、便血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皮肤瘙痒、皮疹等过敏相关皮肤表现。
四、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饮食情况、过敏史、家族过敏史等,了解症状出现与饮食的关联。
(二)过敏原检测
1.皮肤点刺试验:通过皮肤点刺特定过敏原,观察皮肤反应判断是否过敏。
2.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检测血液中针对特定过敏原的特异性IgE水平,辅助判断过敏状态。
(三)食物激发试验
在医生监护下,让患者进食可疑过敏原食物,观察是否出现胃肠道过敏症状,是明确过敏原的金标准,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与风险。
五、治疗原则
(一)避免接触过敏原
这是治疗的核心,需严格排查并避免摄入已知或可疑的过敏原食物,如对牛奶过敏者应避免食用含牛奶成分的食品。
(二)对症治疗
对于症状明显者,可根据具体症状使用相应药物缓解,如腹泻严重时可使用肠道黏膜保护剂等,但需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避免不当用药。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需特别关注饮食中过敏原的严格规避,确保营养均衡,因长期过敏原暴露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家长应密切监测儿童生长指标,定期就医评估营养状况。
(二)成人患者
需留意日常生活中过敏原的暴露情况,如外出就餐时仔细查看食物成分,定期复查过敏原相关指标,以调整饮食与治疗方案,同时关注自身胃肠道症状变化,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