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炎诊断需从病史询问症状(腹泻频次、性状、腹痛等及发病前饮食、起病急缓)、既往病史(胃肠道疾病史、过敏史等)入手,体格检查行腹部触诊及生命体征监测,实验室检查做粪便常规、血常规、病原体检测,影像学检查用腹部超声和内镜,特殊人群儿童重喂养等观察、老年人防脱水、孕妇检查治疗谨慎。
一、病史询问
1.症状细节:详细询问腹泻频次、大便性状(如稀水便、黏液便、脓血便等)、腹痛情况(部位、性质、程度)、有无恶心呕吐、发热等伴随症状,及发病前饮食状况(是否食用不洁、生冷食物等)、起病急缓。例如,食用不洁食物后短时间内出现腹痛、腹泻,需考虑肠胃炎可能。
2.既往病史:了解患者既往胃肠道疾病史、过敏史等,如既往有胃溃疡病史者出现类似症状,需鉴别是否为溃疡复发等情况。
二、体格检查
1.腹部触诊:检查腹部有无压痛,疼痛部位,是否存在反跳痛、腹肌紧张等,初步判断胃肠道炎症或感染情况,一般肠胃炎患者多有脐周或下腹不同程度压痛。
2.生命体征监测:测量体温,观察是否发热(感染性肠胃炎常伴发热);监测血压、心率等,评估患者一般状况,病情较重或有脱水者生命体征可出现相应变化。
三、实验室检查
1.粪便常规:显微镜下观察粪便中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卵等。若白细胞增多提示肠道炎症;红细胞存在提示肠道出血,需排查原因;发现寄生虫卵则提示寄生虫感染性肠胃炎。
2.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可辅助判断感染类型,细菌感染致肠胃炎常伴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病毒感染致肠胃炎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升高。
3.病原体检测:怀疑细菌感染时行粪便病原体培养以明确致病菌;怀疑病毒感染(如诺如病毒)时通过核酸检测等诊断,助力针对性诊疗。
四、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主要用于排除其他腹部器质性病变(如胆囊炎、阑尾炎等),辅助鉴别诊断,肠梗阻等并发症时可呈现相应表现。
2.内镜检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病情复杂者,通过胃镜、结肠镜直接观察胃肠道黏膜情况,查看有无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病变,明确肠胃炎诊断并排除其他如胃溃疡、肠道肿瘤等疾病。
特殊人群提示
儿童:病史询问需侧重家长提供的喂养、近期饮食变化等情况,因其表达能力有限,需细致观察其精神状态、脱水表现(如囟门凹陷、尿量减少等)。
老年人:需关注基础疾病对病情的影响,警惕脱水等并发症,因其机体代偿能力较弱,病情变化可能更隐匿。
孕妇:检查及治疗需谨慎,避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如非必要不轻易使用可能致畸的药物,检查选择需权衡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