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由精神因素作用于易感个体引发无器质性病变属分离障碍与转换障碍范畴,有分离性症状(意识改变、情感爆发、记忆障碍等)和转换性症状(运动感觉障碍等),发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及人格基础相关,儿童与家庭学校等有关老年人需评估躯体疾病,诊断要排除器质性病变经详细病史采集、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鉴别。
一、定义
癔症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感个体引发的精神障碍,旧称“歇斯底里”,现属分离障碍与转换障碍范畴,其发病无器质性病变基础,多通过心理机制产生症状。
二、临床表现分类
(一)分离性症状
1.意识状态改变:可表现为意识范围缩小,患者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仅局限于自身关注的环境;或出现附体体验,感觉有神灵或deceased等附体。
2.情感爆发:常在精神刺激后突然发作,表现为哭闹、喊叫、撕扯衣物、捶胸顿足等,历时数十分钟可缓解,具有表演性。
3.记忆障碍:包括选择性遗忘,对某段重要经历完全遗忘;或身份识别障碍,出现双重或多重人格,表现为不同人格状态交替出现。
(二)转换性症状
1.运动障碍:可出现肢体瘫痪(如单瘫、截瘫等),但神经系统检查无相应阳性体征;也可表现为行走不能,患者双下肢看似能活动却无法正常行走。
2.感觉障碍:可见失明(但眼底检查正常)、失聪(听力测试无器质性损伤)、感觉过敏(对一般刺激产生强烈不适反应)等。
三、发病相关因素
(一)心理社会因素
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失恋、婚姻危机等)、长期心理冲突(如工作压力、家庭关系不和谐等)可作为诱因,易感个体易受暗示及自我暗示影响而发病。
(二)人格基础
常见于情感丰富、暗示性强、自我中心、富于幻想的人群,此类人格特点使其更易因心理因素引发癔症症状。
四、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癔症常与家庭环境(如过度溺爱或忽视)、学校压力等有关,表现可能为哭闹、躯体不适(无器质性病变)等,需注重家庭心理疏导,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减少不良心理刺激。
(二)老年人
老年人癔症需评估是否合并躯体疾病导致的心理反应,如患有慢性疾病可能因健康担忧引发心理问题,治疗时需综合考虑身心因素,优先采用非药物的心理支持疗法,关注其心理状态及社会支持系统。
五、诊断与鉴别
癔症的诊断需排除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器质性病变,通过详细病史采集(包括心理社会因素)、临床表现及相关辅助检查(如头颅影像学、神经电生理等)进行鉴别,确保诊断基于科学依据,避免误将器质性疾病判断为癔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