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素偏低可因生理性因素如部分健康人群个体差异或孕妇血容量增加致血液稀释引起,营养性因素有铁缺乏(长期素食等致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致缺铁性贫血)、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长期酗酒等致巨幼细胞贫血),病理性因素包括贫血性疾病(缺铁性、巨幼细胞、溶血性贫血等)、慢性疾病、恶性肿瘤等,其他因素有慢性失血、药物影响,特殊人群中孕妇需合理补充营养,老年人要关注慢性疾病及失血情况,儿童血红素偏低需排查营养或遗传性贫血并优先非药物干预。
一、生理性因素
部分健康人群可能因个体差异出现血红素偏低,但无病理意义。例如,孕妇在妊娠期血容量增加,可导致血液稀释,出现生理性血红素偏低;部分人群因遗传因素天生血红素水平略低于正常参考值,但身体无不适且各项功能正常。
二、营养性因素
1.铁缺乏:铁是合成血红素的重要原料,长期素食、节食、挑食等导致铁摄入不足,或女性月经过多、胃肠道疾病致铁吸收障碍,均可引起缺铁性贫血,造成血红素偏低。
2.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参与DNA合成,缺乏时可导致巨幼细胞贫血,影响血红素合成,常见于长期酗酒、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或素食者。
三、病理性因素
1.贫血性疾病
缺铁性贫血:因铁丢失过多或摄入不足,导致血红素合成原料缺乏。
巨幼细胞贫血: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引起红细胞发育异常,影响血红素生成。
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破坏过多,超过骨髓代偿能力,可出现血红素偏低,常见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
2.慢性疾病:如慢性感染、慢性肾病等,可影响机体代谢,干扰血红素合成或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进而引起血红素偏低。
3.恶性肿瘤:某些恶性肿瘤如白血病、骨髓瘤等,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血红素生成减少。
四、其他因素
1.慢性失血:长期慢性失血,如消化道溃疡、痔疮出血、女性月经过多等,可使铁丢失过多,引发缺铁性贫血致血红素偏低。
2.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抗肿瘤药物、抗癫痫药物等,可能干扰血红素合成过程,导致血红素水平降低。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孕期需合理补充营养,尤其是铁、维生素B12和叶酸,以满足自身及胎儿需求,预防生理性血液稀释及营养性贫血导致的血红素偏低。
老年人:需关注慢性疾病及潜在失血情况,如定期检查胃肠道、肾功能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导致血红素偏低的原发疾病。
儿童:若儿童血红素偏低,需考虑是否存在营养摄入不足、遗传性贫血等,建议及时就医排查,优先通过调整饮食等非药物方式干预,避免低龄儿童滥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