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属良性病变部分有恶变潜能,分类包括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相关的常见增生性息肉及具恶变可能的腺瘤性息肉,病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炎症刺激、遗传因素、不良生活方式,临床表现多数无症状偶体检发现部分有消化道症状大或合并情况有相应表现,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及活检超声胃镜可助判断,治疗小无症状增生性息肉定期随访腺瘤性息肉需内镜切除,特殊人群中老年人随访更密切Hp感染需根除儿童少见要及时排查且治疗谨慎。
一、定义
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由胃黏膜上皮和(或)间质成分增生所形成的息肉状病变,属于胃的良性病变范畴,但部分类型存在恶变潜能。
二、分类
1.增生性息肉:最为常见,多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慢性炎症刺激等因素相关,息肉通常较小,直径多在1厘米以内,恶变风险相对较低。
2.腺瘤性息肉:属于肿瘤性息肉,具有一定恶变可能性,可细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管状绒毛状腺瘤等不同亚型,其中绒毛状腺瘤的恶变潜能相对更高。
三、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Hp感染可刺激胃黏膜持续炎症反应,进而促使胃黏膜上皮和间质成分增生形成息肉。
2.慢性炎症刺激: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慢性胃部炎症状态下,胃黏膜长期受炎症因子影响,易引发息肉样病变。
3.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综合征(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可能与胃息肉的发病存在关联,此类人群胃息肉发病风险相对增高。
4.生活方式:长期高盐饮食、频繁摄入烟熏腌制食物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胃息肉的发生几率。
四、临床表现
多数胃息肉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往往在体检或因其他胃部疾病行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隐痛、腹胀、恶心、呕吐等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若息肉较大或合并出血、梗阻等情况,可出现呕血、黑便、吞咽困难等相应表现。
五、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胃镜检查,胃镜下可直接观察息肉的形态、大小、部位等特征,并可取组织进行活检以明确息肉性质。超声胃镜则可进一步了解息肉浸润胃壁的深度等情况,有助于判断病情及制定治疗方案。
六、治疗与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较小且无症状的增生性息肉,可定期进行胃镜随访观察;腺瘤性息肉一般需通过内镜下切除等方法处理。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机体功能相对衰退,胃息肉随访监测需更密切;存在Hp感染的人群需规范进行Hp根除治疗以降低息肉复发及恶变风险;儿童胃息肉较为少见,若出现相关消化道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儿童治疗需谨慎选择方式,优先考虑对机体影响较小的干预措施,以保障儿童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