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与自身免疫因素相关,机体产生针对血小板的自身抗体致其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感染是常见诱因,病毒感染可通过交叉免疫反应或激活免疫系统使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亢进破坏血小板;遗传因素中某些基因位点变异影响免疫应答易致自身免疫反应;雌激素对女性患者有影响,可抑制生成或增强吞噬致血小板减少;脾功能亢进时脾脏对血小板破坏增强也参与发病。
一、自身免疫因素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自身免疫机制异常。机体免疫系统产生针对血小板的自身抗体,如抗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等。这些自身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后,可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识别并破坏,导致血小板在外周血中数量显著减少。例如,多项研究表明,ITP患者体内存在的自身抗体可通过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或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加速血小板的破坏过程,从而引发血小板减少的临床表现。
二、感染因素
感染是诱发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常见因素之一。病毒感染尤为关键,如风疹病毒、麻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后,可能通过以下机制导致发病:一方面,病毒抗原与血小板膜糖蛋白有相似结构,机体产生的抗病毒抗体可与血小板发生交叉免疫反应,破坏血小板;另一方面,病毒感染可激活免疫系统,使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加强对血小板的吞噬和破坏。例如,有研究发现,在病毒感染急性期后,部分患者会出现血小板减少的症状,提示感染与ITP发病存在密切关联。
三、遗传因素
遗传易感性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中也起到一定作用。目前研究发现,某些基因位点的变异可能增加个体患ITP的风险。例如,与免疫调节相关的基因,如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等的多态性改变,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使机体更容易出现针对血小板的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导致血小板减少。不过,遗传因素并非是单独致病的唯一因素,通常需要与环境等其他因素共同作用才会引发疾病。
四、其他因素
(一)雌激素影响
雌激素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有一定影响,尤其在女性患者中较为明显。雌激素可能通过抑制血小板生成或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血小板的吞噬作用等机制,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例如,青春期女性、妊娠期女性等体内雌激素水平变化较大的时期,ITP的发病或病情波动可能与雌激素水平相关。
(二)脾功能亢进
脾脏是血小板破坏的重要场所之一,当出现脾功能亢进时,脾脏对血小板的滞留和破坏作用增强。虽然原发性脾功能亢进导致ITP的情况相对较少,但某些疾病状态下(如脾肿大等)可能会因脾功能亢进而引发血小板减少,进而参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