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腺腺瘤分为功能性与非功能性两类,病因涉及遗传因素及内分泌紊乱,功能性腺瘤有对应内分泌紊乱综合征表现,非功能性腺瘤多数无症状或有压迫表现,诊断靠腹部CT/MRI及激素水平检测,治疗功能性腺瘤多需手术,非功能性腺瘤视情况手术或随访,儿童、孕妇、老年人群有各自诊疗注意事项。
一、肾上腺腺瘤的定义及分类
肾上腺腺瘤是起源于肾上腺皮质或髓质的良性肿瘤,可分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两类。功能性腺瘤能自主分泌激素,引发相应内分泌紊乱综合征;非功能性腺瘤不分泌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激素,通常无明显内分泌相关症状。
二、病因分析
1.遗传因素:部分肾上腺腺瘤可能与遗传基因突变相关,如家族性内分泌腺瘤病等遗传综合征可增加肾上腺腺瘤发生风险。2.内分泌紊乱:体内激素水平长期失衡可能影响肾上腺细胞的生长分化,进而促使腺瘤形成,例如某些与肾上腺激素合成、调节相关的内分泌异常状态可能诱发腺瘤。
三、临床表现
1.功能性腺瘤表现:若为分泌皮质醇的腺瘤,可出现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皮肤紫纹等库欣综合征表现;若为分泌醛固酮的腺瘤,会有高血压、低血钾、肌无力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表现;若为分泌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的髓质腺瘤,可引发发作性高血压、心悸、多汗等儿茶酚胺增多症表现。2.非功能性腺瘤表现:多数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行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部分较大腺瘤可能因压迫周围组织出现腰腹部隐痛等非特异性表现。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腹部CT或MRI是主要诊断手段,可清晰显示肾上腺腺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有助于初步判断腺瘤性质。2.激素水平检测:针对功能性腺瘤,需检测相应激素水平,如皮质醇、醛固酮、儿茶酚胺等,以明确是否存在激素分泌异常及具体类型。
五、治疗原则
1.功能性腺瘤:多需手术切除肿瘤,以纠正激素分泌异常及相关临床症状。2.非功能性腺瘤:对于无明显症状但瘤体较大(如直径>4cm)或有压迫表现的腺瘤,也建议手术切除;对于无症状且瘤体较小的非功能性腺瘤,可定期进行影像学随访观察,监测瘤体变化。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肾上腺腺瘤相对少见,需充分评估瘤体性质及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手术时要格外谨慎,尽量减少对儿童内分泌功能及生长的不良影响,定期随访监测儿童激素水平及生长指标。2.孕妇:孕妇发现肾上腺腺瘤时,需综合考虑妊娠阶段、腺瘤性质及对胎儿的影响,权衡手术风险与收益,必要时多学科协作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密切监测孕妇及胎儿状况。3.老年人群: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手术前需全面评估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术后加强康复监测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