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粒白血病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核心有费城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早期可无症状或有非特异性表现、脾脏肿大,血常规白细胞显著增高、骨髓象粒细胞系占优,依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可诊断,需与类白血病反应等鉴别,主要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靶向治疗,随其应用长期生存率提高但需长期规范治疗监测。
一、定义与本质
慢粒白血病全称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是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其核心特征是出现费城染色体(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这是由9号染色体长臂上的原癌基因ABL易位至22号染色体长臂的断裂点簇集区(BCR)形成异常融合基因所致,该融合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导致粒细胞异常增殖。
二、临床表现特点
1.早期无症状或非特异性表现:部分患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仅在血常规检查时发现白细胞计数异常升高;也有患者表现为乏力、低热、多汗或盗汗、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相关症状。
2.脾脏肿大:是慢粒白血病常见体征,患者可自觉左上腹有肿块,随病情进展脾脏可明显增大,严重时可达盆腔。
三、实验室检查要点
1.血常规:白细胞显著增高,常>20×10/L,甚至可高达100×10/L以上,分类中以中性中幼、晚幼和杆状核粒细胞为主;血小板早期多正常,晚期可减少。
2.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粒细胞系占明显优势,原始粒细胞<10%,中性中幼粒、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增多。
3.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细胞遗传学检查可见Ph染色体;分子生物学检测可发现BCR-ABL融合基因,这是诊断慢粒白血病的重要依据。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典型临床表现(如脾脏肿大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骨髓象异常及Ph染色体、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可明确诊断。
2.鉴别诊断:需与类白血病反应、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其他骨髓增殖性肿瘤鉴别,类白血病反应常有明确诱因,Ph染色体及BCR-ABL融合基因阴性可资鉴别。
五、治疗关键方向
靶向治疗是慢粒白血病的主要治疗手段,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如伊马替尼等通过特异性抑制BCR-ABL激酶活性,有效控制病情,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对于儿童患者,需谨慎评估药物对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老年患者要综合考量基础疾病及药物耐受性;妊娠患者则需在保障胎儿安全前提下,权衡疾病控制与药物使用风险,选择合适治疗时机与方案。
六、预后情况
随着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广泛应用,慢粒白血病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大幅提高,多数患者可获得较好预后,但需长期规范治疗并定期监测血常规、分子生物学指标等,以评估疾病控制情况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