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是由志贺菌属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可经粪-口途径传播,病原体分四群福氏较常见易慢性化,急性期有典型与非典型表现慢性期超两月反复,诊断靠粪便常规培养及血常规,治疗分抗感染与对症支持,预防需注意饮食卫生粪便管理个人卫生及隔离,特殊人群儿童老人免疫力低下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痢疾是由志贺菌属(痢疾杆菌)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属于细菌性痢疾范畴,是常见的肠道感染性疾病,具有传染性,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二、病因
1.病原体:主要致病病原体为志贺菌,根据生化反应和抗原结构不同,可分为A、B、C、D四群(分别对应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其中福氏志贺菌较为常见且易转为慢性。
2.传播途径:志贺菌经口进入人体,污染的食物、水等经消化道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和青壮年相对更易发病。
三、临床表现
1.急性期表现
典型症状:起病急,常有发热(多为低热至高热)、腹痛、腹泻,初为稀水样便,后转为黏液脓血便,每日排便次数可达十余次甚至数十次,伴有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
非典型症状:部分患者症状较轻,仅表现为轻度腹泻、稀便等,易被忽视。
2.慢性期表现
病程超过2个月,患者可反复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常有黏液或少量脓血,可伴有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
四、诊断
1.粪便常规: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
2.粪便培养:从粪便中分离出志贺菌可确诊,是诊断痢疾的金标准。
3.血常规:急性期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慢性期可能有贫血表现。
五、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喹诺酮类药物等(具体药物遵医嘱)。
2.对症支持治疗: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等对症处理,腹泻严重者需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六、预防措施
1.饮食卫生:不吃生冷食物,不喝生水,确保食物彻底煮熟,避免食用变质食物。
2.粪便管理:加强粪便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水源和食物。
3.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尤其是在接触食物前、便后等。
4.隔离防护:患者需隔离治疗,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防止疾病传播。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痢疾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密切观察体温、精神状态等,一旦出现脱水等情况需及时就医,且应避免自行滥用抗生素,严格遵医嘱治疗。
2.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感染痢疾后易出现电解质紊乱、脱水等严重并发症,应注意加强补液等支持治疗,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3.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感染痢疾后病情可能较重,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并加强抗感染等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