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症有情绪持续显著低落伴焦虑易激惹、认知自我评价降低及躯体睡眠食欲疼痛等表现,可通过专业心理干预如认知行为疗法与正念冥想、家人及社区亲友给予社会支持、严重时经专业医生评估后采用药物或物理治疗,针对不同产妇情况进行相应调整以促进身心恢复。
一、症状表现
1.情绪方面:呈现持续且显著的情绪低落,每日大部分时间处于沮丧、悲伤状态,较正常产后情绪波动程度更重、持续时间更长,还常伴随焦虑情绪,易无端紧张、担忧,且情绪易激惹,轻微刺激即可引发较大情绪反应,如易因小事大哭或大发雷霆。例如有研究指出约10%-15%的产妇会发生产后抑郁症,其情绪低落症状远超正常产后生理性情绪变化时长与强度。
2.认知方面:自我评价明显降低,过度自责,觉得自身无法胜任母亲角色,对照顾婴儿缺乏信心,常产生无助感与无用感,对未来育儿生活充满悲观预期,思维反应迟缓,注意力难以集中,影响对婴儿状况的观察与应对能力。
3.躯体方面:睡眠障碍较为常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早醒等,长期睡眠不足会加剧疲劳感;食欲出现改变,可表现为食欲大增或减退,进而影响身体营养状况;还会有不明原因的躯体疼痛,如头痛、背痛等,经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产后抑郁症患者躯体不适症状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产妇群体。
二、应对方法
1.心理干预:可借助专业心理咨询,如认知行为疗法(CBT),由专业心理医生引导产妇识别并纠正负面认知模式,重塑积极思维。例如通过帮助产妇认识到其对自身评价的不合理性,逐步建立对育儿能力的自信。同时,产妇自身可尝试正念冥想等方式,专注当下感受,缓解焦虑与负面情绪,研究显示定期正念冥想练习有助于改善产后抑郁症状。
2.社会支持:家人需给予充分关心与陪伴,丈夫应主动承担家务及照顾婴儿的部分责任,营造温暖支持的家庭氛围。如丈夫可在产妇休息时主动照料婴儿,让产妇能得到充分休息以缓解身心压力。社区及亲友也应提供情感支持,多与产妇沟通交流,倾听其内心感受,避免让产妇处于孤立无援状态,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产后抑郁症的预防与缓解至关重要,有研究表明家庭和社会支持良好的产妇产后抑郁症发生率更低。
3.医疗干预:当症状严重影响产妇正常生活时,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后考虑医疗手段。药物治疗方面,医生会根据产妇具体情况谨慎选择合适药物,但严格禁止涉及具体服用指导;物理治疗如重复经颅磁刺激等也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通过调节大脑神经活动来改善抑郁症状。对于有既往精神疾病史等特殊病史的产妇,医疗干预需更加审慎,由多学科团队进行综合评估与治疗。同时,针对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的产妇,如年轻产妇更需家人加强关注与引导,帮助其适应新角色,生活方式不规律的产妇需逐步调整作息与运动习惯,以促进身心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