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的原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如病毒(轮状、诺如)、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菌)、寄生虫(阿米巴原虫、贾第虫)感染,非感染性因素如饮食不当、药物副作用、肠道功能紊乱、内分泌代谢疾病影响,儿童肠道弱感染及喂养不当易脱水,老人肠道退化兼病发非感染腹泻且药物需慎评,女性经期、妊娠期有相应腹泻情况。
一、感染性因素
1.病毒感染:常见的如轮状病毒,多见于婴幼儿,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可引起急性胃肠炎,导致腹泻、呕吐等症状;诺如病毒也是重要的致病原,人群普遍易感,常造成集体机构或社区的暴发流行,引发腹泻、恶心、呕吐等。
2.细菌感染:大肠杆菌(如产毒性大肠杆菌)可通过污染食物或水源引发腹泻;沙门氏菌感染多与食用被污染的禽肉、蛋类等有关,细菌侵入肠道后释放毒素,导致肠道炎症和腹泻;志贺菌感染引起的菌痢,典型表现为黏液脓血便伴腹泻。
3.寄生虫感染:阿米巴原虫可寄生于肠道,引起阿米巴痢疾,表现为腹痛、腹泻及黏液血便;贾第虫感染常见于卫生条件较差地区,可导致腹泻、腹胀、消瘦等。
二、非感染性因素
1.饮食因素:婴幼儿添加辅食不当,如引入新食物过快、食物成分改变等,易引起消化不良性腹泻;食物过敏也可导致腹泻,常见过敏原包括牛奶、鸡蛋、海鲜等,过敏体质者更易发生;成人短时间内大量摄入生冷、油腻或刺激性食物,可刺激肠道蠕动加快引发腹泻。
2.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使用后可出现腹泻不良反应,如抗生素(如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导致腹泻)、化疗药物(对肠道黏膜有直接损伤作用)、泻药(长期滥用可导致肠道功能紊乱)等。
3.肠道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较为常见,与精神心理因素(如长期焦虑、紧张)、饮食节律改变等有关,患者多表现为腹痛、腹泻或便秘交替,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以腹泻为主要特征。
4.内分泌及代谢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可加速肠道蠕动,引起腹泻;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内分泌疾病可影响肠道的正常分泌、吸收功能,导致腹泻发生;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可出现渗透性腹泻,同时自主神经病变也可能影响肠道神经调节引发腹泻。
三、不同人群特点及相关因素
1.儿童:肠道屏障功能较弱,感染性腹泻更为常见,除病毒、细菌感染外,饮食喂养不当是重要诱因,如奶粉冲调不当、过早添加辅食等;同时儿童腹泻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需密切关注补液情况。
2.老年人:肠道功能随年龄增长逐渐退化,消化吸收能力下降,且常合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肝胆疾病等),易发生非感染性腹泻,同时药物副作用对老年人肠道的影响更需谨慎评估,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可能影响药物代谢,增加腹泻风险。
3.女性:经期时体内激素变化可能影响肠道功能,部分女性会出现经期腹泻;妊娠期女性由于激素改变及子宫增大压迫肠道,也可能出现腹泻症状,需注意与其他妊娠相关并发症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