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粒性白血病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髓系增殖性肿瘤,核心是9号与22号染色体易位形成费城染色体及产生BCR-ABL1融合基因,临床表现分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诊断靠血常规、骨髓穿刺及染色体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治疗主要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靶向治疗,部分可考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特殊人群儿童、老年、孕妇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慢粒性白血病即慢性髓系白血病(chronicmyeloidleukemia,CML),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髓系增殖性肿瘤,主要特征是9号染色体与22号染色体发生易位形成费城染色体(Ph染色体),进而产生融合基因BCR-ABL1,该基因编码的异常蛋白持续激活酪氨酸激酶活性,导致髓系细胞异常增殖失控。
二、发病机制
Ph染色体为其核心分子异常,9号染色体上的原癌基因ABL与22号染色体上的BCR基因融合,形成BCR-ABL1融合基因,其编码的融合蛋白具有持续活跃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干扰正常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凋亡调控,致使粒细胞等髓系细胞过度增殖并蓄积于骨髓、外周血等部位。
三、临床表现
(一)慢性期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可出现乏力、盗汗、体重减轻等代谢亢进表现,因脾脏肿大可感左上腹坠胀,查体可触及肿大脾脏。
(二)加速期
病情进展,出现发热、进行性贫血、出血倾向加重,脾脏进行性肿大,外周血或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增多等。
(三)急变期
类似急性白血病表现,如高热、严重贫血、出血、骨骼疼痛等,骨髓或外周血中原始细胞比例≥20%。
四、诊断方法
(一)血常规
可见白细胞显著升高,常>20×10/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可见各阶段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二)骨髓穿刺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粒细胞系显著增生,以中性中幼、晚幼及杆状核粒细胞居多。
(三)染色体及分子生物学检测
Ph染色体检测阳性或BCR-ABL1融合基因检测阳性可确诊,此为诊断金标准。
五、治疗方式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为主要靶向治疗药物,如伊马替尼等,通过抑制BCR-ABL1蛋白的酪氨酸激酶活性,阻断异常信号传导,控制病情进展。部分患者可考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但需评估患者年龄、身体状况及供者匹配等情况。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需谨慎评估TKI治疗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因儿童处于生长阶段,药物可能干扰正常细胞发育,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权衡治疗收益与风险,密切监测生长指标及药物不良反应。
(二)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脏器功能减退,选择治疗方案时需充分考虑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优先选择对脏器功能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密切监测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三)孕妇患者
孕妇确诊慢粒性白血病时,需多学科协作制定方案,充分权衡药物治疗对胎儿的潜在风险与疾病进展对孕妇健康的影响,谨慎选择治疗时机及药物,必要时可在妊娠中晚期评估后谨慎使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