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最常见类型,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多数患者症状较轻,若合并Hp持续感染未有效治疗则病情较严重,主要靠胃镜及活检诊断,需对特定患者定期监测,治疗针对病因和对症,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可能有不良转归,患者需遵医嘱规范治疗和随访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定义与基本情况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的疾病,是慢性胃炎中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不良饮食习惯(长期嗜酒、吸烟、喜食辛辣食物等)、药物刺激(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胆汁反流等。
二、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
1.一般情况:多数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症状较轻,可能仅有轻微的上腹部不适、隐痛、腹胀、嗳气、反酸等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从整体疾病进程看病情不算严重。例如,部分因偶尔饮食不节导致短时间出现上述轻微症状的患者,通过调整饮食等一般措施可较快缓解。
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若因喂养不当等因素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可能表现为食欲减退、腹痛等,及时调整喂养方式等干预后多可改善;而老年人群若本身有基础疾病,出现慢性浅表性胃炎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与胃炎的相互影响,但单纯从胃炎本身来说,多数也是以相对较轻的消化道症状为主。
女性患者在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影响下,若发生慢性浅表性胃炎,症状表现可能与一般人群类似,病情严重程度主要依据症状及胃黏膜损伤程度判断。
2.存在高危因素时的情况:若合并Hp持续感染且未得到有效治疗,可能会逐渐进展,出现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等情况,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此时病情相对就较为严重。比如长期Hp感染且未干预的患者,随着时间推移,胃黏膜病变可能逐渐加重,需要引起重视并积极治疗。
三、诊断与监测
1.诊断方法: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检,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呈红白相间,以红相为主,或有充血、水肿、点状出血等表现,活检可明确炎症的程度及有无Hp感染等情况。
2.监测要点:对于有消化不良症状持续不缓解、有胃癌家族史、Hp感染阳性等情况的患者,需定期进行胃镜及相关检查,监测胃黏膜病变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发现病情进展并采取相应措施。
四、治疗与预后
1.治疗原则:首先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Hp感染阳性需进行规范的抗Hp治疗;其次是对症治疗,缓解腹痛、反酸等症状。一般通过积极治疗,多数患者症状可得到改善,胃黏膜炎症可消退,预后较好。例如,规范抗Hp治疗后,多数患者Hp可被清除,胃黏膜炎症逐渐恢复。
儿童患者治疗时需特别注意药物选择的安全性,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老年患者在治疗时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及治疗方式。
2.预后情况:大多数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预后良好,经正规治疗后症状可缓解,胃黏膜病变可恢复。但少数患者可能因病情持续进展等因素,出现不良转归,如发展为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甚至增加胃癌风险。所以患者需遵医嘱进行规范治疗及定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