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病变且局限于胃黏膜层、病程迁延,病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因素、十二指肠-胃反流及长期服药、酗酒等,临床表现多无明显症状或有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等表现,诊断靠胃镜及胃黏膜活检、幽门螺杆菌检测,分类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分病因和对症治疗,儿童需调饮食慎用药规范根除Hp,老年人需关注感染、药物反应、定期复查等。
一、定义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病变,病变主要局限于胃黏膜层,病程迁延,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Hp)是最主要病因,约50%-90%的慢性胃炎患者存在Hp感染,该菌可通过其毒力因子损伤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反应。
2.自身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胃炎多与自身免疫相关,患者体内存在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等,可攻击胃黏膜壁细胞,导致胃酸分泌减少,进而影响维生素B吸收。
3.十二指肠-胃反流
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其中的胆汁、胰液等可破坏胃黏膜屏障,长期反流可引发胃黏膜慢性炎症。
4.其他因素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酗酒、吸烟、年龄增长、遗传因素等也可增加慢性胃炎发生风险。
三、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相关表现,如上腹部隐痛、胀痛、烧灼感,可伴有餐后饱胀、早饱、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部分患者可出现贫血相关表现(如乏力、面色苍白等),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因胃酸分泌减少,还可能影响铁、维生素B等吸收,加重贫血。
四、诊断方法
1.胃镜及胃黏膜活检
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可直接观察胃黏膜形态,如色泽不均、颗粒状增生等,并可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炎症程度、有无萎缩、肠化生等,是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金标准。
2.幽门螺杆菌检测
包括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粪便抗原检测等,可明确是否存在Hp感染,有助于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案制定。
五、分类
1.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无胃黏膜萎缩性改变。
2.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黏膜已发生萎缩性改变,根据是否伴有肠化生分为非化生性萎缩和化生性萎缩。
六、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
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需进行根除治疗,常用含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及抗生素的四联疗法。
针对自身免疫性胃炎目前尚无特异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
2.对症治疗
有消化不良症状者,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缓解症状。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慢性胃炎多与Hp感染、饮食不规律等相关,需注意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谨慎使用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等,Hp感染儿童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进行根除治疗。
老年人:老年人慢性胃炎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需关注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定期进行胃镜复查,警惕癌变可能,同时需注意饮食营养均衡,避免加重胃肠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