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症包括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两方面,强迫思维有持续不必要想法、强迫怀疑、强迫回忆等表现,与大脑神经回路异常、不良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强迫行为有重复刻板行为、强迫检查、强迫计数等表现,与神经传导异常、不同年龄段人群因素、病史等相关。
一、强迫思维方面
1.持续且不必要的想法:患者会出现反复、持续的某些想法、观念、冲动等,例如总是担心自己会做出不道德、伤害他人的行为,尽管知道这种担心是多余的,但却无法摆脱。研究表明,强迫症患者大脑中负责情绪、认知控制等区域的神经回路可能存在异常,导致这种无法自控的强迫思维出现,这种异常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都可能发生,而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高压力状态等可能会加重这种神经回路的功能紊乱,有相关病史的人群可能因神经基础的潜在问题更易出现强迫思维表现。
2.强迫怀疑:对自己的行动是否正确产生无端怀疑,比如出门后怀疑门窗是否关好,虽已检查过但仍不放心,反复纠结。在儿童群体中,可能表现为对自身行为是否符合规范反复确认,这与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以及可能存在的心理压力等因素相关,不同性别儿童在面对相似生活事件时,可能因心理调节机制差异而在强迫怀疑表现程度上略有不同,有家族强迫症病史的儿童相对更易出现此类表现且可能症状持续时间更长。
3.强迫回忆:反复回忆以往经历、往事等,明知道没有必要但就是控制不住。对于成年人来说,长期工作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记忆可能因强迫症影响而被反复提取,而老年人若存在基础的神经退行性变等情况,可能会使这种强迫回忆表现更突出,不同性别老年人在面对自身记忆相关强迫表现时,心理调适方式不同可能影响症状感知程度,有脑部疾病病史的老年人更需关注此类症状与基础疾病的关联。
二、强迫行为方面
1.重复刻板行为:患者会出现重复、刻板的行为动作,如反复洗手,明明手部已经清洁干净,但仍要多次重复洗手动作,认为这样才能消除“脏东西”带来的不良影响。从神经机制看,这与大脑特定区域的神经传导异常有关,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儿童可能因模仿或早期心理创伤等因素导致重复刻板行为,比如反复摆弄物品等,女性可能在某些生活场景下因过度关注清洁等问题更易出现类似频繁洗手等强迫行为,有心理创伤病史的人群出现重复刻板强迫行为的风险相对更高。
2.强迫检查:与强迫怀疑相对应,会反复进行检查行为,像反复检查煤气是否关闭、作业是否做错等。青少年时期可能因学业压力等因素导致强迫检查行为增多,不同性别青少年在面对学业相关检查行为时,可能因性格差异而在检查频率和程度上有区别,有学习焦虑病史的青少年更易出现此类强迫检查表现且可能伴随情绪方面的连锁反应。
3.强迫计数:无意义地反复计数,例如走路时计数台阶数、看到物品就计数数量等。在成年人群体中,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工作状态可能引发强迫计数行为,老年人若存在认知功能轻度减退情况,可能会使强迫计数表现更明显,男性和女性在出现强迫计数时可能因日常活动场景不同而有不同的触发因素,有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的老年人需留意强迫计数与基础疾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