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核心特征为髓系细胞发育异常致无效造血等,发病与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突变及常见染色体异常相关,临床表现有血细胞减少相关表现及病情异质性,诊断靠骨髓穿刺活检、血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等,分型包括多种亚型,治疗分低危组支持治疗、高危组化疗或移植等,特殊人群有儿童、女性等需考量及生活方式注意预防感染、均衡营养、定期复查等。
一、定义与本质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其核心特征为髓系细胞发育异常,导致无效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且具有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的高风险。
二、发病机制要点
MDS的发病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突变密切相关,常见染色体异常(如5q-综合征相关的5号染色体长臂缺失),致使骨髓中造血细胞的分化、成熟出现异常,无法产生正常功能的血细胞。
三、临床表现特征
1.血细胞减少相关表现:因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不同程度减少,患者可出现乏力、头晕(贫血表现)、反复感染(中性粒细胞减少)、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等。部分患者初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血常规检查异常时被发现。
2.病情异质性:不同患者症状轻重不一,低危组患者以血细胞减少相关症状为主,高危组患者易进展为AML,出现更严重的贫血、感染、出血等表现。
四、诊断关键依据
1.骨髓穿刺及活检:观察骨髓象中细胞的形态、数量及发育情况,存在病态造血(如红细胞巨幼样变、粒细胞核分叶异常等)是重要特征。
2.血常规检查:常显示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
3.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克隆性异常,辅助分型及预后判断。
五、分型情况
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主要包括以下亚型:
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单系发育异常:单一系血细胞减少伴相应系别病态造血。
难治性贫血伴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贫血伴骨髓中环形铁粒幼细胞比例增高。
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发育异常:两系及以上血细胞减少伴相应系别病态造血。
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原始细胞比例增高但未达AML标准。
5q-综合征:特定5号染色体长臂缺失相关的独特亚型,以贫血、血小板正常或增高为特点。
六、治疗策略概要
1.低危组治疗:以支持治疗为主,如输注红细胞纠正贫血、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改善贫血,针对感染进行抗感染治疗等。
2.高危组治疗:可能采用化疗诱导缓解,对于有合适供体的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可能治愈MDS的手段,但需综合评估患者年龄、一般状况等因素。
七、特殊人群考量
儿童患者:儿童MDS相对少见,治疗需更谨慎,优先考虑非强化治疗方案,密切监测病情进展及生长发育情况。
女性患者:涉及生育相关问题时,需在治疗前与患者充分沟通,评估治疗对生殖系统的影响及后续生育规划。
有既往病史患者:需结合既往病史评估治疗方案的安全性与有效性,避免与既往疾病治疗产生不良相互作用。
生活方式:患者应注意预防感染,保持均衡营养,以提升机体抵抗力,同时遵循医生建议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