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可致乏力(因肝脏代谢功能异常)、黄疸(皮肤巩膜黄染,由肝脏对胆红素摄取结合排泄障碍引起)、肝区疼痛(多为右上腹隐痛胀痛,因肝脏肿大牵拉包膜等)、食欲不振(因肝功能受损影响消化酶分泌和胆汁排泄)、恶心呕吐(与肝脏消化代谢功能紊乱及胃肠道淤血水肿等相关)、腹胀(可由胃肠功能紊乱或腹水形成所致)、出血倾向(因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及脾功能亢进)、蜘蛛痣(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扩张的血管痣,与雌激素灭活障碍有关,常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
一、乏力
肝病患者常出现乏力症状,这与肝脏代谢功能异常密切相关。肝脏是能量代谢的重要器官,肝功能受损时,机体能量产生和利用障碍,导致患者持续感到疲倦、无力,尤其在活动后更为明显。例如,慢性肝炎患者由于肝细胞炎症损伤,影响三羧酸循环等能量代谢过程,从而引发乏力表现。
二、黄疸
黄疸是肝病常见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其发生机制是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及排泄功能障碍,导致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当血清总胆红素超过34.2μmol/L时,即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如甲型肝炎患者常因病毒侵袭肝脏,影响胆红素代谢,出现皮肤发黄、尿液颜色加深等黄疸表现。
三、肝区疼痛
肝区疼痛多表现为右上腹隐痛或胀痛,这是由于肝脏肿大牵拉肝包膜所致。例如,肝硬化患者肝脏质地变硬、体积增大,会刺激肝包膜神经引起疼痛;肝癌患者肿瘤生长压迫周围组织也可导致肝区疼痛。一般来说,肝区疼痛的程度和性质因肝病类型及病情严重程度而异。
四、食欲不振
肝功能受损会影响消化酶的分泌及胆汁的排泄,进而导致食欲不振。肝脏参与多种营养物质的代谢和消化液的合成,当肝细胞受损时,消化功能减弱,患者会出现进食量减少、对食物缺乏兴趣等表现。例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因肝脏炎症影响胃肠消化功能,常出现食欲不振现象。
五、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与肝脏消化代谢功能紊乱相关。肝脏疾病时,胃肠道可能出现淤血、水肿,影响胃肠蠕动和消化功能,同时体内毒素蓄积也会刺激胃肠道,引发恶心、呕吐症状。如急性肝炎患者发病初期常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六、腹胀
腹胀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一是胃肠功能紊乱,肝病导致消化吸收不良,肠道内气体积聚;二是腹水形成,肝硬化等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可出现腹水,导致腹部膨隆、胀满感。例如,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因门静脉高压等因素易出现腹水,进而引起明显腹胀。
七、出血倾向
肝病患者常出现出血倾向,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这是因为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重要场所,肝功能受损时,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此外,脾功能亢进也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进一步加重出血倾向。例如,重型肝炎患者由于肝细胞大量坏死,凝血因子合成显著减少,出血风险较高。
八、蜘蛛痣
蜘蛛痣是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扩张形成的血管痣,其发生与雌激素灭活障碍有关。肝脏对体内雌激素有灭活作用,当肝功能受损时,雌激素灭活减少,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引起小动脉扩张形成蜘蛛痣。蜘蛛痣常见于面部、颈部、上胸部等部位,多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