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的发生与睡眠周期、遗传、发育、睡眠环境、生活方式及疾病等因素有关。儿童深睡眠长、神经系统未熟致高发,家族史增风险,青少年及成人因特殊情况偶发,睡眠环境改变、作息不规律、精神压力大易诱发,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癫痫等疾病可增加梦游风险。
一、睡眠周期因素
睡眠分为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REM)两个主要周期。梦游通常发生在NREM睡眠的深睡眠阶段。在深睡眠时,大脑的部分区域仍处于活跃状态,而其他区域的抑制作用减弱,这可能导致个体出现起身活动等梦游行为。儿童的睡眠周期与成人不同,儿童的深睡眠阶段相对较长,所以儿童发生梦游的概率相对较高。例如,有研究发现,儿童在睡眠过程中,深睡眠占比相对较大,使得梦游在儿童群体中更为常见。
二、遗传因素
遗传在梦游的发生中起到一定作用。如果家族中有梦游的病史,那么个体发生梦游的风险可能会增加。研究表明,梦游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性,基因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从而使得某些人更容易在睡眠中出现梦游现象。例如,通过对多个家族的追踪研究发现,家族中有梦游患者的个体,其梦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家族中无梦游患者的个体。
三、发育因素
(一)儿童时期
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神经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大脑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在儿童阶段还不够完善,在深睡眠时,这种不完善的控制可能导致儿童出现梦游。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逐渐发育成熟,梦游的发生率会逐渐降低。一般来说,儿童期是梦游的高发阶段,多数儿童在11-12岁后梦游的情况会逐渐减少。
(二)青少年及成人时期
青少年及成人时期,神经系统已基本发育成熟,但仍可能因一些特殊情况导致梦游发生,不过相对儿童时期概率较低。例如,青少年可能因学习压力大、作息不规律等因素,偶尔出现梦游情况,而成人如果存在严重的睡眠障碍、头部外伤等情况,也可能引发梦游,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四、睡眠环境与生活方式因素
(一)睡眠环境
睡眠环境的突然改变可能会诱发梦游。例如,睡眠环境过于嘈杂、光线过亮等,都可能干扰睡眠,使得大脑在睡眠中出现异常活动,进而导致梦游。另外,睡眠环境的陌生感也可能对梦游有一定影响,比如在旅行时,处于陌生的睡眠环境中,个体可能更容易出现梦游现象。
(二)生活方式
1.作息不规律:长期熬夜、睡眠不足等作息不规律的情况,会打乱正常的睡眠周期,影响深睡眠和浅睡眠的比例,增加梦游的发生风险。例如,经常熬夜的人,其睡眠周期被破坏,深睡眠阶段可能受到影响,从而容易出现梦游。
2.精神压力:长期处于高精神压力状态下,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进而影响睡眠质量。当精神压力过大时,大脑在睡眠中可能无法完全放松,容易出现梦游等睡眠异常行为。比如,面临重要考试的学生,由于精神压力大,可能会在睡眠中出现梦游情况。
五、疾病因素
某些疾病也可能与梦游有关。例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由于睡眠中呼吸不畅,会频繁地从深睡眠中觉醒再进入睡眠,这种睡眠的频繁中断可能影响睡眠周期的正常进行,从而增加梦游的发生风险。另外,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也可能导致梦游现象,因为神经系统疾病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干扰睡眠中的神经活动,进而引发梦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