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发热有其特点、不同阶段规律及与感染的关系,热度多为低热但有高热情况,发热频率有间歇性等,初期、治疗中、复发时发热规律不同,大多与感染有关且感染部位多样,对发热患者尤其是儿童要加强护理并监测体温,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热度方面:白血病患者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下,为低热,但也有部分患者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甚至更高。这与白血病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易受病原体侵袭,且白血病细胞自身可能释放致热物质等因素有关。例如,研究发现白血病患者由于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其代谢产物等可作为内源性致热原,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导致发热。
发热频率:可表现为间歇性发热,即发热与正常体温交替出现;也可呈持续性发热,但热度相对不是极度超高热。部分患者可能会反复出现发热,间隔时间无固定规律,这是因为患者免疫系统持续受到白血病细胞影响而处于薄弱状态,病原体容易反复入侵引发发热。
不同阶段发热规律
疾病初期:白血病刚被确诊时,部分患者可能因白血病细胞增殖浸润等导致基础体温略有升高,之后随着病情发展,若未得到有效控制,发热频率会逐渐增加。例如,在白血病早期,可能只是偶尔出现低热,体温波动在37.5℃-38℃之间,可自行缓解,但随着白血病细胞进一步增殖,机体免疫抑制加重,发热会变得更频繁且热度可能有所变化。
治疗过程中:在化疗等治疗阶段,患者由于化疗药物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机体抗感染能力进一步下降,此时患者更容易出现发热,且发热往往来势较凶。比如,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0×10/L时,患者发生感染性发热的风险显著增加,发热可能突然出现,体温迅速上升。而经过有效治疗后,若骨髓造血功能逐渐恢复,中性粒细胞回升,发热情况可能会得到改善,但如果治疗不彻底,仍可能再次出现发热。
复发时:当白血病复发时,发热规律可能与初始发病时有所不同,但同样以感染性发热为主。此时发热可能更加难以控制,因为复发后患者机体状态进一步恶化,免疫功能更差,而且白血病细胞增殖更快,发热频率可能较之前治疗阶段更高,体温也可能更高。
与感染的关系
白血病患者发热大多与感染有关,感染部位多样,常见的有呼吸道感染(如肺炎等)、口腔感染(牙龈炎、口腔溃疡等)、肛周感染等。由于白血病患者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异常,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能力下降,所以容易发生各种感染,进而引起发热。例如,口腔黏膜破损后,正常口腔菌群容易滋生繁殖引发感染导致发热;长期卧床患者肛周容易发生感染而出现发热症状。而且不同年龄段的白血病患者感染部位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白血病患者可能更易出现呼吸道感染相关发热,这与儿童自身呼吸道解剖生理特点以及白血病治疗过程中免疫抑制等因素有关;老年白血病患者可能更易出现泌尿系统感染相关发热,与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尿路容易发生梗阻等因素相关。
对于白血病发热患者,尤其是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加强护理,保持口腔清洁、皮肤清洁等,避免感染进一步加重。同时,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优先考虑非药物的降温措施,如适当增减衣物、使用退热贴等物理降温方法,但如果体温过高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需及时就医进一步评估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