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大是脾脏体积超出正常范围肋下可触及,病因分感染性(含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与非感染性(含淤血、血液系统病、结缔组织病),临床表现有无症状或腹部不适、脾亢时血细胞减少等,检查有体格检查、超声、CT/MRI,鉴别需分生理病理及其他包块病,不同人群儿童、成年及特殊病史有相应特点注意事项。
一、脾大的定义
脾大是指脾脏体积超出正常范围,正常情况下脾脏在肋缘下不能被触及,当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发现脾脏增大时即为脾大。
二、脾大的病因分类
(一)感染性因素
1.病毒性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由EB病毒感染引起,可导致脾脏淋巴细胞增生性肿大;乙型病毒性肝炎等病毒感染也可能引发脾脏反应性肿大。
2.细菌性感染:伤寒、败血症等细菌感染可引起脾脏炎症性肿大,病原体及其毒素刺激脾脏单核巨噬细胞增生。
3.寄生虫感染:疟疾、黑热病等寄生虫感染时,寄生虫在体内繁殖并刺激脾脏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导致脾脏肿大。
(二)非感染性因素
1.淤血:各种原因引起的门静脉高压,如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等,可导致脾脏血液回流受阻,出现淤血性脾大。
2.血液系统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血液系统恶性增殖性疾病,可使脾脏造血组织增生而肿大;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溶血性疾病,因红细胞破坏增加,脾脏巨噬细胞代偿性增生导致脾大。
3.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等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机体免疫异常可累及脾脏,引发脾大。
三、脾大的临床表现
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脾大;当脾大较明显时,可能出现腹部胀满感、早饱等不适;若脾大伴有脾功能亢进,可出现血细胞减少相关表现,如贫血(面色苍白、乏力等)、感染倾向(反复呼吸道感染等)、出血倾向(皮肤瘀点、瘀斑等);压迫周围组织时,可能出现左上腹隐痛、胃肠道受压导致的消化不良等症状。
四、脾大的检查方法
(一)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触诊腹部,判断脾脏是否在肋下可触及及肿大的程度。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是筛查脾大的常用方法,可明确脾脏的大小、形态及内部结构,还能评估有无门静脉高压等情况。
2.CT及MRI检查:能更精确地显示脾脏的体积、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明确脾大的病因。
五、脾大的鉴别诊断
需区分生理性脾大与病理性脾大,生理性脾大常见于部分健康人群,脾脏轻度增大且无其他异常表现;病理性脾大则有明确的病因及相应的临床表现和检查异常。同时,需与其他可导致腹部包块的疾病相鉴别,如左肾肿大、胰腺假性囊肿等,通过影像学等检查进行区分。
六、不同人群脾大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人群
儿童脾大可能与先天性感染、血液系统先天性疾病等相关,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在儿童期即可发病出现脾大,需密切关注生长发育情况及血常规等指标变化,必要时及时就医评估。
(二)成年人群
成年脾大常见病因与肝硬化、血液系统疾病等有关,若为肝硬化导致的脾大,需关注肝功能、门静脉压力等情况,同时注意避免饮酒等加重肝脏损害的行为;若为血液系统疾病引起,需遵循血液科诊疗方案进行规范管理。
(三)特殊病史人群
有肝病病史者出现脾大需警惕肝硬化进展;有血液系统疾病既往史者出现脾大变化需及时复诊,评估病情是否复发或加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