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减少指成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低于4×10/L,其原因众多,非仅由白血病引起,非白血病相关原因有感染(病毒、细菌)、血液系统疾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物理化学因素(放射性损伤、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白血病相关也有低增生性白血病等情况,白细胞少不能单纯判定为白血病,需结合多方面检查综合判断,发现白细胞减少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不同人群排查时需考虑各自特点。
一、非白血病相关导致白细胞少的常见原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EB病毒等感染。研究表明,病毒感染可抑制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影响白细胞的生成。例如,流感病毒感染后,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可能会出现一过性白细胞减少,一般在感染控制后白细胞计数可逐渐恢复正常。
细菌感染:某些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杆菌感染,可导致白细胞减少。这是因为细菌毒素等可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使得白细胞生成减少。
2.血液系统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细胞增生减低和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其中就包括白细胞减少,患者除了白细胞少,还常伴有贫血、血小板减少等表现,骨髓穿刺检查可发现骨髓增生低下等特征性改变。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这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特点是髓系细胞分化及发育异常,表现为无效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可伴有白细胞减少,部分患者可逐渐进展为白血病。
3.物理化学因素
放射性损伤:长期接触X射线、γ射线等电离辐射,可抑制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分裂和增殖,影响白细胞的生成。例如,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如果防护不当,长期受到过量辐射,容易出现白细胞减少的情况。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如抗肿瘤药物(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氯霉素、磺胺类药物等。这些药物可能通过抑制骨髓造血、破坏白细胞等机制导致白细胞减少。例如,氯霉素可抑制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线粒体蛋白合成,从而影响白细胞的生成。
4.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的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自身的造血干细胞或相关细胞,导致白细胞生成减少。患者除了有白细胞减少的表现外,还常伴有自身抗体阳性、多系统受累等表现,如皮疹、关节痛、蛋白尿等。
二、白血病相关导致白细胞少的情况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白血病细胞在骨髓中大量增殖,抑制正常造血功能。部分白血病患者可出现白细胞减少,例如低增生性白血病,其骨髓增生低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低于正常,同时伴有贫血、血小板减少等表现,但白血病患者一般还会有其他特征,如骨髓中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比例明显增高(急性白血病时原始细胞≥20%,慢性白血病时也有相应的幼稚细胞比例异常增高表现),通过骨髓穿刺等检查可明确诊断。
总之,白细胞少只是一个血液学异常表现,不能单纯依据白细胞少就判定为白血病,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其他相关检查(如骨髓穿刺、外周血涂片等)进行综合判断。如果发现白细胞减少,应及时就医,进一步明确病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有相关病史的人群,在排查白细胞少的原因时需要考虑各自的特点,例如儿童白细胞少可能需要重点排查感染等因素,而有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或服用特定药物史的人群则要优先考虑物理化学因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