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是白血病初步筛查重要手段,可通过白细胞计数、红细胞及血红蛋白、血小板等指标异常提示白血病可能,但不能确诊,因很多其他疾病也可致血常规类似异常,白血病确诊需进一步行骨髓穿刺检查、染色体及基因检测等。
一、血常规对白血病的初步提示作用
血常规检查是白血病初步筛查的重要手段之一,可通过观察多项指标的异常来提示白血病可能。
白细胞计数: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总数常出现异常,有的患者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可达数万甚至数十万;也有的患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例如,急性髓系白血病部分患者可表现为白细胞增多,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多有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高。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多数白血病患者会出现贫血表现,血常规中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范围。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增殖浸润骨髓,影响了正常造血,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不同类型白血病患者贫血的严重程度有所差异,比如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也常能观察到血红蛋白降低的情况。
血小板:白血病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也多异常,可表现为血小板减少,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血小板增多,但增多的血小板功能往往异常。例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早期可能有血小板减少,随着病情进展,少数患者会出现血小板增多,但此时存在出血风险增加等问题。
二、血常规异常不能确诊白血病
虽然血常规能提示白血病可能,但不能仅凭血常规就确诊白血病。因为很多其他疾病也可能引起血常规类似的异常改变。
感染因素:严重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同时也可能伴有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改变,但这是机体对感染的应激反应,与白血病的病理改变不同。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经过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后,血常规可恢复正常。
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也会出现全血细胞减少,与部分白血病的血常规表现相似,但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完全不同。再障主要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而白血病是骨髓中异常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
非血液系统疾病:一些实体肿瘤晚期患者出现骨髓转移时,也可能影响血常规指标,但这是肿瘤转移导致的骨髓受侵,并非白血病本身。
三、白血病确诊需进一步检查
当血常规提示可能患有白血病时,还需要进行一系列进一步检查来确诊。
骨髓穿刺检查:这是确诊白血病的关键检查。通过骨髓穿刺抽取骨髓液,进行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可以观察骨髓中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的比例。例如,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中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比例通常会明显增高,可达到30%以上(FAB分型标准)。对于儿童白血病患者,骨髓穿刺同样是必需的检查,能明确白血病的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
染色体及基因检测:不同类型的白血病往往伴有特定的染色体异常和基因改变。例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常伴有t(15;17)染色体易位,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基因检测,可以进一步明确白血病的具体类型,对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对于不同年龄的白血病患者,染色体和基因检测都能为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比如在儿童白血病中,某些基因改变与预后密切相关。
总之,血常规可以作为白血病初步筛查的重要依据,但不能确诊白血病,一旦血常规出现异常提示可能患有白血病,需进一步通过骨髓穿刺、染色体及基因检测等检查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