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想型人格障碍核心为过度情感化与持续求关注属戏剧性情绪不稳定类,诊断标准含情感表达夸张等六点,临床表现在情感社交认知有相应呈现,影响因素涉遗传和童年经历,儿童青少年需家长观察引导,成年个体需专业指导调整改善。
一、定义
癔想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障碍类型,其核心特征为过度情感化及持续寻求他人关注,个体常通过夸张的情感表达等方式来吸引周围人的目光,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中被归类为戏剧性、情绪不稳定类人格障碍的一种。
二、诊断标准(依据DSM-5)
1.情感表达夸张:在社交场合中情感表达显得过度戏剧化、夸张,犹如表演一般,情感反应往往与实际情境不太相符。例如,可能因一点小事就表现出极为强烈的喜怒哀乐情绪。
2.持续寻求关注:不断寻求他人的赞赏与关注,会通过自身外表、言语等方面的过度表现来获取他人的注意,比如穿着非常艳丽夺目以吸引周围人目光。
3.人际关系不稳定:人际关系常常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表现为从过度亲密迅速转变为极端疏远,对他人的评价非常敏感,容易因他人的看法而大幅改变自身态度。
4.情感肤浅:情感体验较为肤浅,其情感表达更多是表面化的,难以深入感受到真实、深刻的情感。
5.用身体吸引注意:常利用自身身体特点来吸引他人注意,比如过度关注自身外貌、姿态等以获取他人聚焦。
6.言语含混缺乏细节:说话时言语往往含混不清,缺乏具体、细致的细节内容,给人一种浮夸、不真实的感觉。
三、临床表现
1.情感方面:情感反应强烈且多变,易受环境影响而迅速改变情绪状态,情感表达多偏向于夸张、做作,例如在讲述一件小事时会声泪俱下或者过度欣喜。
2.社交方面:极度渴望被他人关注,在社交场合中会采取各种引人注目的行为,如过度打扮、言语夸张等,且对他人的评价极为在意,一旦觉得自己未被重视就会感到极度失落。
3.认知方面:对自我的认知往往基于他人的反应来构建,倾向于认为自己在他人眼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认知具有一定的幻想性特点,比如会过度高估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重要性等。
四、相关影响因素
1.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人格障碍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癔想型人格障碍可能在家族遗传方面存在一定关联,若家族中有类似人格障碍患者,个体患病风险可能相对增高。
2.童年经历:童年时期若长期缺乏稳定、恰当的情感回应,或者经历过过度关注或忽视的极端情况,可能会影响个体人格的发育,增加患癔想型人格障碍的可能性。例如,童年时父母过度溺爱导致个体习惯以夸张方式获取关注,或者童年被长期忽视使得个体极度渴望通过夸张表现来获得他人关注。
五、与其他人群的关联及注意事项
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时期若出现类似癔想型人格障碍的表现,如过度寻求关注、情感表达夸张等,家长需密切观察,及时引导其建立健康、恰当的人际交往模式和情感表达途径,避免这种表现持续发展为稳定的人格障碍。要通过耐心沟通、正确示范等方式,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和社交观念。
成年人群:成年个体若被诊断为癔想型人格障碍,在人际交往中可能会面临关系不稳定等问题,需意识到自身人格特点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可在专业心理医生指导下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来调整自身行为模式和情感反应方式,以改善社交状况和生活质量。同时,要注意避免因过度寻求关注等特点而陷入不恰当的社交互动模式中,影响自身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