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及感染等引发的足部病变涵盖疼痛等表现,病因有神经病变致足部感觉减退等、血管病变致供血不足等、感染因素易使微小创伤引发难控感染,临床表现分早期皮肤等改变、中期有溃疡及炎症、晚期有坏死坏疽等,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治疗包括控制血糖、改善循环、抗感染治疗、创面处理,预防需足部日常护理、选合适鞋袜、控代谢指标,老年人要加强检查勿自处理足部问题,儿童需家长关注防受伤及选对生长影响小的治疗方式。
一、糖尿病足的定义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及感染等多种因素引发的足部病变,涵盖疼痛、溃疡、感染甚至坏疽等,是糖尿病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
二、病因机制
1.神经病变:糖尿病致周围神经受损,患者足部感觉减退或消失,难察觉微小损伤,增加受伤风险。长期高血糖损伤神经纤维,影响神经传导功能。
2.血管病变:糖尿病引发下肢动脉硬化等血管病变,致足部供血不足,阻碍组织修复,还提升感染几率。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3.感染因素:足部微小创伤(如擦伤、皲裂)在神经病变与供血不足时易引发感染,且感染难控制,会加重足部病变。
三、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足部皮肤干燥、发凉、色泽改变(苍白或发绀),感觉异常(麻木、刺痛、灼热感),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2.中期表现:出现足部溃疡,好发于足趾、足跟等部位,溃疡周围皮肤有红肿、渗出等炎症表现。
3.晚期表现:感染加重可致深部组织坏死、坏疽,严重时累及骨骼,伴剧烈疼痛、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糖尿病病程、血糖控制情况、足部受伤史等。
2.体格检查:检查足部皮肤温度、色泽、感觉(痛觉、触觉)、动脉搏动情况等。
3.辅助检查:超声检查评估血管情况、足部X线或CT检查了解骨骼病变、创面分泌物培养明确感染病原体等。
五、治疗原则
1.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及降糖药物等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如使用相关降糖药物(仅提药物名称),稳定血糖利于创面愈合与预防感染加重。
2.改善循环:使用扩张血管药物等改善足部供血,促进组织修复。
3.抗感染治疗:依据创面分泌物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发现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可选用相应抗生素控制感染。
4.创面处理:对溃疡创面清创,保持创面清洁,必要时行负压吸引等促进创面愈合。
六、预防措施
1.足部日常护理:每日用温水(温度不宜过高,防烫伤)清洁足部,保持干燥,避免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定期检查足部有无破损、水疱、鸡眼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选择合适鞋袜:穿宽松、舒适、透气性好的鞋袜,避免足部受挤压或摩擦,建议选棉质袜子,每天更换。
3.控制代谢指标:严格管理血糖、血压、血脂,定期监测,将各项指标控在目标范围内,降低血管和神经病变发生风险。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糖尿病足风险高,常伴多种基础疾病,足部感觉更不敏感,需加强足部检查频率,建议每周至少检查一次足部,且勿自行修剪足部鸡眼等,如需处理应求专业医护人员帮助,防损伤引发感染。
2.儿童糖尿病患者: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足部情况,教育儿童勿赤脚行走,防足部受伤,定期带儿童行足部检查,因儿童处生长发育阶段,选治疗方案时需充分考虑对其生长的影响,优先选对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