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的感染性因素包括轮状病毒(秋冬流行、粪-口传播致婴幼儿腹泻等)、诺如病毒(人群聚集场所暴发、有腹泻等表现)、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肠道炎症、与污染食物水相关、有腹痛腹泻伴黏液脓血便等)、阿米巴原虫等寄生虫感染(破坏肠道组织、有腹泻等表现);非感染性因素有饮食不当(婴幼儿添加辅食不当、成人暴饮暴食生冷油腻不洁食物等致腹泻)、药物影响(抗生素致菌群失调、化疗药等致腹泻)、消化系统疾病(炎症性肠病致反复腹泻腹痛、肠易激综合征因诱因致腹泻)、内分泌及代谢障碍(甲亢胃肠蠕动快致腹泻、内分泌疾病影响肠道功能致腹泻);特殊人群中婴幼儿肠道功能不完善易腹泻且易脱水电解质紊乱需关注,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等更易腹泻需防意外等,妊娠期女性孕期激素等影响腹泻需谨慎用药。
一、感染性因素
1.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引发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原体,多在秋冬季节流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可损伤肠道黏膜,导致患儿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诺如病毒也是引起感染性腹泻的重要病毒,可在人群聚集场所如学校、幼儿园等引起暴发流行,感染后主要表现为腹泻、恶心、呕吐等。
2.细菌感染: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感染可引发肠道炎症,细菌产生的毒素会影响肠道正常功能,常与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相关,患者多有腹痛、腹泻伴黏液脓血便等表现,例如大肠杆菌O157:H7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出血性腹泻及溶血尿毒综合征。
3.寄生虫感染:阿米巴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等寄生虫感染肠道后,会破坏肠道组织,引起腹泻,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腹痛、消瘦等表现,如阿米巴痢疾患者会出现黏液脓血便、腹痛等症状。
二、非感染性因素
1.饮食因素:婴幼儿添加辅食不当易引发腹泻,如过早添加淀粉类或蛋白质类食物,可能超出其消化能力;成人暴饮暴食生冷、油腻、不洁食物,会刺激肠道蠕动加快,导致腹泻,例如食用变质的海鲜后可能因细菌污染而出现腹泻。
2.药物因素:抗生素的使用可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平衡,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某些化疗药物、泻药等也可能导致腹泻不良反应,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可能诱发假膜性肠炎,出现严重腹泻。
3.消化系统疾病: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可致肠道黏膜慢性炎症,出现反复腹泻、腹痛等症状;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常因精神紧张、饮食等诱因诱发腹泻,粪便多为稀便或糊状便,可伴有腹痛、腹胀等表现。
4.内分泌及代谢障碍: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因胃肠蠕动加快,可出现腹泻症状;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内分泌疾病会影响肠道功能,导致腹泻,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除腹泻外,还常伴有多汗、心慌、体重减轻等表现。
三、特殊人群特点
1.婴幼儿: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饮食变化、感染等易引发腹泻,且腹泻时水分和电解质丢失快,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需密切观察精神状态、尿量等,如出现精神萎靡、尿量明显减少等,应及时采取补液等措施。
2.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下降,且常合并基础疾病、服用多种药物,更易发生腹泻,腹泻时要注意预防因体弱导致的跌倒等意外,同时警惕因腹泻引起的营养不良和电解质失衡,需关注血钾、血钠等指标变化。
3.妊娠期女性:孕期激素变化及子宫压迫等可能影响肠道功能,发生腹泻时需谨慎用药,避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应优先考虑通过调整饮食等非药物方式缓解症状,如出现严重腹泻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