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是肝脏炎症超六个月的病变由多种病因引发包括病毒感染、药物毒物损伤、自身免疫、遗传代谢等分类有病毒性、自身免疫性、药物性/中毒性临床表现多数无症状部分有乏力等重者有黄疸等晚期有肝硬化表现诊断靠病史采集、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针对病因和一般治疗特殊人群儿童需关注发育孕妇要评估病情及母婴阻断老年人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个体化治疗。
一、定义
慢性肝炎是指肝脏发生炎症性病变且病程持续超过6个月的一类疾病,由多种病因引起,如病毒感染、药物或毒物损伤、自身免疫异常等。
二、病因
(一)病毒感染
1.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导致慢性肝炎的常见病因,可通过血液、母婴等途径传播,病毒持续感染可引发肝脏慢性炎症。
2.丙型肝炎病毒(HCV):主要经血液传播,病毒在体内持续复制可逐渐导致肝脏慢性损伤。
(二)药物或毒物损伤
某些药物(如抗结核药、抗肿瘤药等)或长期接触有毒物质(如四氯化碳等),可损伤肝细胞,引发慢性炎症。
(三)自身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慢性肝炎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肝细胞,导致肝脏持续炎症。
(四)遗传代谢性疾病
如威尔逊病(铜代谢障碍)、血色病(铁代谢异常)等遗传代谢性疾病,可引起肝脏慢性损伤。
三、分类
(一)病毒性慢性肝炎
1.慢性乙型肝炎:由HBV持续感染所致,根据病情轻重分为不同阶段。
2.慢性丙型肝炎:由HCV持续感染引发肝脏慢性炎症。
(二)自身免疫性慢性肝炎
因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肝细胞,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可分为不同亚型。
(三)药物性/中毒性慢性肝炎
由药物或毒物长期损伤肝细胞引起的慢性肝脏炎症。
四、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腹胀、肝区隐痛等,病情较重者可能出现黄疸、蜘蛛痣、肝掌等表现,晚期可出现肝硬化相关表现(如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
五、诊断
(一)病史采集
了解是否有病毒感染史、药物接触史、自身免疫性疾病史等。
(二)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检查:包括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评估肝脏损伤程度。
2.病毒标志物检测:如乙肝五项、HCVRNA等,明确是否存在病毒感染及复制情况。
3.自身抗体检测:协助诊断自身免疫性慢性肝炎。
(三)影像学检查
B超、CT等影像学检查可观察肝脏形态、结构变化,辅助诊断。
六、治疗原则
(一)针对病因治疗
1.病毒性肝炎:如乙肝需评估是否需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有核苷类似物等),丙肝可通过抗病毒药物清除病毒。
2.自身免疫性肝炎:常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治疗。
3.药物性/中毒性肝炎:需停用相关药物或毒物,进行对症支持治疗。
(二)一般治疗
包括休息、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热量、适量蛋白质等),避免饮酒及使用肝毒性药物。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慢性肝炎需密切关注生长发育,部分抗病毒药物有年龄限制,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治疗方案,同时注意营养支持及定期监测肝功能等指标。
(二)孕妇
孕妇患慢性肝炎需评估病情对胎儿的影响,部分病毒可通过母婴传播,需采取母婴阻断措施(如乙肝孕妇在孕期及分娩时采取相应阻断方案,丙肝孕妇需评估抗病毒治疗对胎儿的安全性等),并定期监测母婴健康状况。
(三)老年人
老年人慢性肝炎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药物代谢能力下降,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治疗时应更谨慎评估,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基础上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密切监测肝功能及全身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