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髓性白血病是髓系造血干/祖细胞恶性克隆增殖引发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由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致髓系细胞异常增殖打破正常造血平衡,临床表现有贫血相关、出血、感染、浸润等,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见白细胞等异常、骨髓穿刺原始粒细胞≥20%可确诊,分型含FAB和WHO分型,治疗有诱导缓解、巩固强化、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特殊人群儿童、老年、女性有相应特点及注意事项,预后与年龄、染色体核型、分子生物学特征等相关。
一、定义
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myeloidleukemia,AML)是由骨髓中髓系造血干/祖细胞发生恶性克隆性增殖引起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骨髓中原始粒细胞等髓系细胞异常增殖并抑制正常造血功能。
二、发病机制
通常是造血干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导致髓系细胞异常增殖,打破正常造血的平衡状态,使得正常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生成受抑。
三、临床表现
(一)贫血相关表现
患者可出现乏力、面色苍白等,这是由于骨髓中异常增殖的髓系细胞抑制了正常红细胞的生成,导致携氧能力下降。
(二)出血表现
因血小板减少,患者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严重时可发生颅内出血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三)感染
由于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易发生发热、肺部感染、口腔感染等,感染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浸润表现
可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部分患者还可能有骨骼疼痛(如胸骨压痛)等表现。
四、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可见白细胞计数异常,可升高或降低,血红蛋白降低提示贫血,血小板计数减少。
(二)骨髓穿刺
是确诊的关键检查,骨髓象显示原始粒细胞≥20%,这是诊断AML的重要依据。
五、分型
(一)FAB分型
分为M0(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M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6(急性红白血病)、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等亚型。
(二)WHO分型
有相应的分类标准,基于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进行更精细的分型。
六、治疗
(一)诱导缓解治疗
常用化疗方案如DA方案(柔红霉素+阿糖胞苷)等,通过化疗药物杀灭骨髓中的异常髓系细胞,达到缓解白血病细胞负荷的目的。
(二)巩固强化治疗
在诱导缓解后进行,进一步杀灭残留的白血病细胞。
(三)造血干细胞移植
对于适合的患者,如年轻、有合适供体的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是治愈AML的重要手段。
七、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需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相对较小的化疗方案,治疗中密切关注重要脏器功能,如心脏、肝脏、肾脏等的功能变化,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对其潜在影响需谨慎评估。
(二)老年患者
要全面评估身体状况,包括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治疗强度需根据身体耐受情况调整,关注合并症对治疗的影响,如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选择相对温和且有效的治疗策略。
(三)女性患者
治疗中需考虑生育相关问题,在治疗前可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评估是否有保存生育力的需求,以便在治愈疾病后尽可能保留患者的生育潜能。
八、预后相关因素
预后与患者年龄、染色体核型、分子生物学特征等密切相关。年轻患者预后相对较好,存在某些基因突变(如NPM1突变等)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而存在复杂染色体核型异常等情况的患者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