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血常规初步筛查需关注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及白细胞分类等指标。白细胞计数可升、降或正常,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病史人群有差异;多数患者有贫血表现,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血小板计数可减少或升高,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白细胞分类中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比例可能异常,出现大量原始和幼稚细胞是重要特征,也受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影响。
白细胞计数(WBC):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可升高、降低或正常。例如,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多增高,可高达100×10/L以上,也有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低者;慢性白血病患者白细胞计数多明显增高,常大于30×10/L。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人群基础白细胞计数范围有差异,儿童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儿童白血病时白细胞计数变化需结合其年龄对应的正常范围综合判断。
生活方式: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等特殊生活方式人群,若出现白细胞计数异常需警惕白血病可能。
病史:有血液系统疾病病史者,白细胞计数异常变化更需密切关注是否与白血病相关。
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比容(HCT):多数白血病患者会出现贫血,表现为RBC减少、Hb降低和HCT降低。贫血程度可轻可重,在疾病进展过程中可能进行性加重。
年龄因素: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贫血对其生长发育影响较大,不同年龄儿童正常Hb范围不同,白血病患儿贫血表现及程度判断需依据其年龄对应的正常范围。
性别因素:成年女性因月经等生理因素,正常Hb水平低于男性,白血病女性患者贫血表现与男性有一定差异。
生活方式:长期营养不良等生活方式可影响血红蛋白合成,白血病患者若合并营养不良性贫血会加重病情,需综合考虑。
病史:有慢性失血等病史者,白血病导致的贫血可能使其贫血程度更严重,需注意鉴别。
血小板计数(PLT):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计数可减少,部分患者也可能升高。血小板减少可导致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血小板升高时需警惕是否为白血病相关的血小板异常增多情况。
年龄因素:儿童血小板正常计数范围与成人不同,白血病儿童血小板异常时需依据其年龄正常范围判断病情。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影响血小板计数判断,但女性生理期可能影响血小板计数检测结果的解读。
生活方式:长期接触易导致血小板异常的物质等生活方式,会影响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计数异常的判断及病情评估。
病史:有出血性疾病病史者,白血病患者血小板异常时需考虑原有病史对出血表现的影响。
白细胞分类:
中性粒细胞:白血病时中性粒细胞比例和绝对值可能异常,如急性髓系白血病部分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
淋巴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形态异常;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淋巴细胞比例也会异常增高。
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外周血中出现大量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是白血病的重要血常规特征之一,如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涂片常可见到较多原始粒细胞、原始淋巴细胞等幼稚细胞。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阶段人群正常白细胞分类比例不同,儿童白血病时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出现需结合年龄正常分类比例判断。
生活方式:特殊生活方式人群接触相关致病因素后,白细胞分类中原始幼稚细胞出现要高度警惕白血病。
病史:有血液系统基础病史者,白细胞分类中原始幼稚细胞出现更要排查白血病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