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病因涵盖感染因素(病毒中EB病毒与伯基特淋巴瘤等关联、人类疱疹病毒8型与部分淋巴瘤相关,细菌里幽门螺杆菌与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发病相关)、免疫因素(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时易患病,像艾滋病患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长期用免疫抑制剂者发病风险增高)、遗传因素(某些遗传综合征及家族性淋巴瘤具遗传倾向)、环境因素(长期接触化学物质及电离辐射可提升发病风险);发病机制包含淋巴细胞增殖失控(原癌基因激活或抑癌基因失活致细胞周期调控紊乱)、凋亡受阻(凋亡相关基因突变或异常调控使肿瘤性淋巴细胞凋亡受阻)、信号通路异常(RAS-MAPK通路等异常干扰淋巴细胞正常生物学行为)。
一、病因
(一)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EB病毒(Epstein-Barrvirus)与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lymphoma)等密切相关,研究显示约1/3的伯基特淋巴瘤患者EB病毒呈阳性;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与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及卡波西肉瘤相关淋巴瘤等发病有关。2.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感染与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淋巴瘤)发病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持续刺激导致淋巴细胞异常增殖形成淋巴瘤。
(二)免疫因素
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时易患淋巴瘤,如艾滋病患者由于CD4+T淋巴细胞受损,免疫监视功能下降,发生淋巴瘤的风险显著增加,常见类型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等。此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也可能增加淋巴瘤发病几率。
(三)遗传因素
某些遗传综合征与淋巴瘤发病相关,如遗传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因遗传缺陷导致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淋巴瘤发病风险高于正常人群;家族性淋巴瘤也有一定遗传倾向,某些基因的突变或遗传易感性可能传递给后代,增加家族成员患淋巴瘤的可能性。
(四)环境因素
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可能增加淋巴瘤发病风险,例如长期接触染发剂中的化学物质、有机溶剂(如苯及其衍生物)等,这些物质可能损伤淋巴细胞的DNA,导致基因异常,引发淋巴细胞增殖失控进而发展为淋巴瘤;此外,长期暴露于电离辐射环境中,如接受过放疗的患者,后续发生淋巴瘤的风险较常人升高。
二、发病机制
(一)淋巴细胞增殖失控
正常情况下,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进行克隆性增殖以发挥免疫功能,而在淋巴瘤发病时,淋巴细胞出现异常增殖。这是由于淋巴细胞相关的原癌基因被激活或抑癌基因失活,导致细胞周期调控紊乱,淋巴细胞不受控制地持续增殖,形成肿瘤性淋巴细胞克隆。例如,伯基特淋巴瘤中存在MYC基因易位,导致MYC基因过度表达,促使淋巴细胞异常增殖。
(二)凋亡受阻
正常淋巴细胞在完成免疫功能后会通过凋亡机制被清除,以维持机体淋巴细胞数量的平衡。但在淋巴瘤发病过程中,凋亡相关基因发生突变或异常调控,使得肿瘤性淋巴细胞的凋亡受阻,从而在体内持续存活并增殖。如某些淋巴瘤细胞中Bcl-2基因过度表达,Bcl-2蛋白抑制细胞凋亡,导致肿瘤性淋巴细胞存活时间延长,不断累积形成淋巴瘤。
(三)信号通路异常
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等过程受多种信号通路调控,如RAS-MAPK通路、JAK-STAT通路等。当这些信号通路出现异常时,会影响淋巴细胞的正常生物学行为。例如,在某些淋巴瘤中存在RAS基因突变,导致RAS-MAPK通路持续激活,促使淋巴细胞过度增殖;JAK-STAT通路异常激活也会干扰淋巴细胞的正常调控,引发淋巴瘤的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