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涉及遗传、环境等因素,按病程缓急和细胞类型分为急性和慢性白血病,临床表现有贫血、出血、发热等,诊断靠血常规、骨髓穿刺、染色体和基因检测,治疗包括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患者治疗后需长期随访,康复中要注意休息、营养和心态等。
白血病的分类
按病程缓急和细胞类型分类
急性白血病:起病急,骨髓及外周血中主要是原始和早期幼稚细胞。又可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见于儿童,其骨髓中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大量增殖;急性髓系白血病则在髓系细胞出现异常增殖。
慢性白血病:起病相对缓慢,骨髓及外周血中主要是较成熟的和幼稚阶段的细胞。常见的有慢性髓系白血病(CM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等。慢性髓系白血病在成人中较为多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多见于老年人群。
白血病的临床表现
贫血相关表现
患者常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这是由于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抑制正常造血,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贫血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活动耐力下降等;老年人可能原本就有基础疾病,贫血会加重其心慌、气短等症状。
出血表现
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严重者可有内脏出血。出血原因主要是血小板数量减少及功能异常。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病史的患者,白血病导致的出血可能更为严重且不易控制。
发热表现
多数患者有发热症状,可低热,也可高热。发热原因一方面是白血病细胞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另一方面是正常粒细胞减少,患者易继发感染。不同年龄患者感染的病原体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可能更易发生病毒感染,老年患者则可能合并细菌感染等。
白血病的诊断方法
血常规检查
通过血常规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异常,如增多或减少,以及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的改变等。例如,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常规中常可见原始细胞比例增高;慢性白血病患者则有相应阶段细胞比例异常。
骨髓穿刺检查
骨髓穿刺是诊断白血病的重要依据,通过骨髓涂片观察骨髓细胞形态,可明确原始细胞比例等情况,从而确诊白血病并进行分型。对于儿童患者,骨髓穿刺需要在专业医护人员操作下谨慎进行,以减少患儿的不适和并发症风险。
染色体和基因检测
有助于白血病的精确分型和预后判断。例如,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常存在费城染色体(Ph染色体),这是其特征性的遗传学改变;某些急性白血病患者存在特定的基因变异等。
白血病的治疗
化疗
是白血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杀灭白血病细胞。不同类型的白血病化疗方案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化疗时需要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选择相对较为温和且有效的化疗方案,并密切监测患儿的生长、发育指标。
造血干细胞移植
对于部分高危或复发的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可能治愈的方法。包括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等。但造血干细胞移植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需要综合评估其身体状况后再决定是否适合进行移植。
白血病患者的预后与康复
白血病的预后与白血病的类型、患者年龄、治疗反应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预后相对较好,而某些高危型急性髓系白血病预后较差。患者在治疗后需要长期随访,监测病情复发等情况。康复过程中,患者需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儿童患者,家长需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帮助患儿适应治疗过程和康复生活;老年人则需要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遵循医生的康复建议进行适当的活动和营养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