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通过病史采集询问起病缓急、症状、生活方式、既往史等;体格检查观察一般状况、出血表现、肝脾淋巴结肿大情况;实验室检查通过血常规看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情况,骨髓穿刺查骨髓象和细胞化学染色,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检测染色体和分子异常;影像学检查行胸部X线或CT、腹部超声检查,综合以上手段明确诊断。
一、病史采集
1.现病史:详细询问患者起病的缓急,有无发热、乏力、面色苍白、皮肤紫癜、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以及症状出现的时间、进展情况等。不同年龄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更易出现发热、骨关节疼痛等;成年人可能以贫血、出血等表现为主。生活方式方面,若有长期接触化学毒物(如苯及其衍生物)、放射性物质等情况需明确,因为这些因素可能增加患急性白血病的风险。
2.既往史:了解患者既往有无血液系统疾病、其他恶性肿瘤病史等。例如,某些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可能进展为急性白血病。同时,需询问患者既往用药情况,尤其是是否长期使用可能影响骨髓造血的药物。
二、体格检查
1.一般状况:观察患者的面色、精神状态等,贫血患者通常面色苍白、精神萎靡。
2.出血表现:检查皮肤有无紫癜、瘀斑,牙龈有无出血,鼻腔有无出血等,了解出血的部位和程度。
3.肝脾淋巴结肿大:触诊肝、脾、淋巴结,急性白血病患者可能出现肝脾轻至中度肿大,部分患者有淋巴结肿大,尤其是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淋巴结肿大较为常见。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多数患者白细胞增多,也有部分患者白细胞正常或减低。白细胞增多者外周血中可出现原始和幼稚细胞;白细胞减低者外周血中原始和幼稚细胞比例可能相对较高。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表现为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降低。
血小板:多数患者血小板减少,严重者可低于20×10/L。
2.骨髓穿刺检查
骨髓象:是诊断急性白血病的关键依据。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比例明显增高,超过骨髓有核细胞的30%(FAB分型)或≥20%(WHO分型),可伴有成熟障碍。不同类型的急性白血病骨髓象有各自特点,如急性髓系白血病M3型(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可见大量早幼粒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见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增多。
细胞化学染色:有助于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类型。例如,过氧化物酶染色(POX)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时呈阳性或强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呈阴性;糖原染色(PAS)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呈阳性反应,急性髓系白血病时呈阴性或弱阳性等。
3.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
细胞遗传学检查:可检测白血病细胞是否存在染色体异常,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常见t(15;17)染色体易位;急性髓系白血病常见的染色体异常有t(8;21)、inv(16)等。染色体异常对于白血病的诊断、分型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分子生物学检查:可检测白血病相关的融合基因等分子异常,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PML-RARα融合基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患者可急变转为急性白血病,此时也可检测相关分子异常)等,这些分子异常有助于明确诊断及指导治疗。
四、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或CT检查:了解有无肺部浸润等情况,对于急性白血病合并肺部感染或白血病细胞肺浸润的患者有帮助。
2.腹部超声检查:观察肝、脾、淋巴结等情况,协助判断病情。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综合手段,来明确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在诊断过程中可能需要侧重不同的检查项目,但总体都需遵循上述诊断步骤来准确诊断急性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