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21×10/L属显著升高,非一定是白血病,可能由感染因素(细菌、病毒感染)、非感染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应激状态、血液系统其他疾病)引起。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可异常但需结合多检查判断,进一步需完善外周血涂片、骨髓穿刺等检查,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对应应对措施,特殊人群检查及治疗需特殊考虑。
一、白细胞21的含义及可能情况
白细胞计数正常参考值成人一般为(4-10)×10/L,白细胞21×10/L属于白细胞显著升高。但白细胞升高不一定就是白血病,还可能有其他多种原因。
(一)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当机体受到细菌感染时,尤其是急性细菌感染,比如严重的肺炎、阑尾炎等,白细胞会应激性升高来对抗感染。这是因为细菌感染会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促使骨髓加速释放白细胞进入外周血,一般这种情况下,除了白细胞升高,往往还会伴随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等表现,通过积极抗感染治疗,感染控制后白细胞可逐渐恢复正常。
2.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引起白细胞升高,不过相对细菌感染来说比例可能稍低一些,例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病毒感染性疾病,也会出现白细胞数量的变化,但一般会有相应的病毒学特征及临床表现,如发热、淋巴结肿大等。
(二)非感染因素
1.自身免疫性疾病:像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的免疫系统异常激活,也可能导致白细胞升高,同时会伴有自身抗体阳性、多系统受累等表现,通过免疫相关检查可辅助诊断。
2.应激状态:剧烈运动、手术、创伤、急性大出血等应激情况下,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会促使骨髓释放白细胞,导致白细胞计数升高,去除应激因素后,白细胞通常会逐渐恢复至正常范围。
3.血液系统其他疾病:除了白血病,其他血液系统疾病也可能引起白细胞异常,比如骨髓增殖性肿瘤等,但这些疾病有各自不同的骨髓象、细胞遗传学等特征来辅助鉴别。
二、白血病相关情况及与白细胞21的关联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可升高、正常或降低。白血病患者除了白细胞数量异常,往往还会有贫血(如面色苍白、乏力等)、血小板减少(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等)的表现,并且骨髓穿刺检查是诊断白血病的关键,骨髓中会出现大量异常增殖的原始及幼稚细胞。仅仅白细胞21×10/L不能确诊白血病,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详细的病史、外周血涂片形态学检查、骨髓穿刺等多项检查综合判断。例如,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中原始粒细胞或原始淋巴细胞等幼稚细胞比例往往明显增高,可达到30%以上(FAB分型等标准),而慢性白血病有其各自的细胞动力学及细胞形态学特点。
三、进一步检查及应对建议
1.详细检查:患者需要进一步完善外周血涂片检查,观察白细胞的形态等情况;进行骨髓穿刺及骨髓活检等检查,以明确骨髓中细胞的增生情况、原始及幼稚细胞比例等。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检查的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儿童患者要考虑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的可能性时,骨髓检查更为重要;而成年患者如果有感染等诱因,先积极排查感染等因素。
2.针对不同情况的应对:如果考虑是感染引起的白细胞升高,需要根据感染的部位及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密切观察白细胞变化情况,感染控制后复查血常规看白细胞是否恢复正常。如果考虑其他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白细胞升高,需要针对相应的病因进行处理,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则需要进行免疫调节等治疗。如果高度怀疑白血病,则需要按照白血病的诊断流程进一步明确分型等,以便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对于特殊人群,比如儿童患者,要更加谨慎地进行检查及诊断,避免不必要的过度医疗,同时要安抚患儿及家属的情绪;老年患者则要考虑其基础疾病等情况,在检查及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评估其身体耐受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