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可通过血小板数量减少及功能异常、凝血因子异常、白血病细胞浸润血管壁导致出血,血小板数量减少因骨髓受抑生成少、功能受白血病细胞影响异常,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因肝脏受浸润、消耗增加因DIC,白血病细胞浸润致血管壁受损、通透性增加引发出血,不同年龄、基础病史等情况会影响相关表现。
一、血小板数量减少及功能异常
1.血小板数量减少
急性白血病时,骨髓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正常造血受抑制,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例如,研究表明,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占据空间,影响巨核细胞的正常增殖分化,使得血小板的产生数量显著降低。正常情况下,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当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范围(成人血小板正常范围为(100-300)×10/L)时,止血功能就会出现障碍,容易引起出血。
不同年龄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由于其自身骨髓造血储备功能不同,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可能因骨髓造血功能相对更脆弱,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的风险可能相对更高。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血液系统疾病史的患者,其骨髓造血功能可能已经存在一定问题,患急性白血病后血小板减少的情况可能更为严重。
2.血小板功能异常
白血病细胞可能会影响血小板的功能,使血小板的黏附、聚集等功能发生异常。例如,白血病细胞释放的一些物质可能干扰血小板正常的生理功能,导致血小板无法正常发挥止血作用。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即使血小板数量没有明显减少,但由于功能异常也可能出现出血倾向。这种情况在各年龄段的患者中都可能存在,对于女性患者,由于生理周期等因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出血的表现,但根本原因还是血小板功能异常。
二、凝血因子异常
1.凝血因子合成减少
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肝脏等器官可能受到白血病细胞的浸润或影响,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肝脏是合成大部分凝血因子的场所,当白血病细胞浸润肝脏时,会干扰肝脏的正常合成功能。凝血因子在凝血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如Ⅱ、Ⅶ、Ⅸ、Ⅹ等凝血因子,它们的合成减少会使凝血过程出现障碍,从而引起出血。不同年龄的患者,肝脏对凝血因子的合成能力有所不同,儿童肝脏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受白血病影响时凝血因子合成减少的情况可能更为突出。有肝脏基础病史的患者,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储备功能较差,患急性白血病后凝血因子异常的情况可能更严重。
2.凝血因子消耗增加
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体内,可能存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情况,导致凝血因子大量消耗。DIC是一种复杂的综合征,在急性白血病时,由于白血病细胞的破坏等因素,激活了凝血系统,使凝血因子在血管内大量消耗,同时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被激活,进一步加重了凝血功能的紊乱,导致出血倾向增加。各年龄段的患者都可能发生DIC相关的凝血因子消耗,但儿童患者由于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发生DIC后出血可能更为迅速和严重。对于有感染等病史的患者,感染可能是诱发DIC的因素之一,会进一步加重凝血因子异常导致的出血。
三、白血病细胞浸润血管壁
1.血管壁受损
白血病细胞浸润血管壁,可使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白血病细胞可以直接侵袭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壁的完整性受损,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例如,白血病细胞释放的一些酶等物质可能破坏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使血管更容易发生出血。这种情况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中较为常见,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患者都可能出现,有血管基础病史的患者,血管本身的耐受性较差,白血病细胞浸润后血管壁受损的情况可能更明显。
当血管壁受损时,血液更容易渗出到血管外,引起皮肤瘀点、瘀斑,黏膜出血等表现。对于儿童患者,由于皮肤和黏膜相对较薄嫩,白血病细胞浸润血管壁导致出血时,可能更容易观察到皮肤瘀点等表现,而且儿童患者活动度大,可能会加重出血情况,需要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