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可由肠道感染因素(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致肠道炎症反应、破坏上皮细胞功能、损伤黏膜及干扰消化吸收引发)、肠道疾病因素(炎症性肠病致慢性炎症溃疡渗出、肠易激综合征与精神心理等因素相关、肠道肿瘤致蠕动吸收功能受影响)、食物因素(食物过敏致免疫反应、乳糖不耐受无法消化乳糖、饮食不当刺激肠道引发)、药物因素(某些药物破坏菌群平衡或损伤黏膜致腹泻)、全身性疾病因素(甲亢致代谢快胃肠蠕动快、糖尿病致神经病变肠道功能失调、慢性胰腺炎致消化酶不足食物吸收水分引发)引起。
一、肠道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致病菌感染肠道,可引发肠道炎症反应,导致肠道黏膜分泌增加、蠕动加快,从而出现腹泻症状。儿童因肠道免疫功能发育尚不完善,更易受细菌感染影响;成年人若不注意饮食卫生,也可能遭遇细菌感染导致腹泻。
2.病毒感染: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肠道后,会破坏肠道上皮细胞的正常功能,影响肠道对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而引起腹泻。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能感染病毒引发腹泻,冬季等病毒活跃季节儿童感染轮状病毒的风险相对较高。
3.寄生虫感染:阿米巴原虫、贾第虫等寄生虫寄生在肠道内,会损伤肠道黏膜并干扰肠道正常的消化吸收过程,导致腹泻发生。长期处于卫生条件较差环境或有生食习惯的人群,寄生虫感染风险增加。
二、肠道疾病因素
1.炎症性肠病: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会出现溃疡、渗出等病变,影响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导致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同时常伴有腹痛、黏液脓血便等症状。
2.肠易激综合征:属于功能性肠道疾病,与精神心理因素(如长期焦虑、紧张)、肠道菌群失调等多种因素相关,患者肠道敏感性增高,在应激等情况下易出现腹痛、腹泻或便秘等症状,腹泻多为稀便或糊状便,可伴有排便不尽感。
3.肠道肿瘤:肠道内的肿瘤生长可能影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吸收功能,随着肿瘤的发展,可导致肠道狭窄、分泌物增多等情况,从而引起腹泻,还可能伴有便血、体重下降等表现,中老年人肠道肿瘤发生率相对较高,需警惕。
三、食物因素
1.食物过敏:某些人群对特定食物(如牛奶、海鲜等)过敏,摄入后机体发生免疫反应,肠道黏膜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增多,引发腹泻,常伴有皮疹、瘙痒等其他过敏表现。
2.乳糖不耐受:体内缺乏乳糖酶,无法正常消化分解乳糖,当摄入含乳糖的食物(如牛奶、奶制品等)后,乳糖在肠道内被细菌发酵,引起肠道渗透压改变,出现腹泻、腹胀等症状,儿童及亚洲人群中乳糖不耐受发生率相对较高。
3.饮食不当:暴饮暴食、食用过多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不洁食物等,会刺激肠道,导致肠道蠕动加快,消化功能紊乱,引发腹泻,这种情况在饮食不规律的人群中较为常见。
四、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使用后可能导致腹泻不良反应,例如抗生素的长期或不规范使用,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的平衡,使肠道益生菌减少、有害菌滋生,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导致腹泻;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可能损伤肠道黏膜,影响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从而出现腹泻症状。
五、全身性疾病因素
1.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快机体的新陈代谢,包括胃肠蠕动加快,导致食物在肠道内通过时间缩短,水分吸收不充分,引起腹泻,患者常伴有多汗、心悸、体重减轻等表现。
2.糖尿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肠道神经病变,影响肠道自主神经的功能,导致肠道蠕动和分泌功能失调,引发腹泻,多为慢性腹泻,可伴有便秘与腹泻交替等情况。
3.慢性胰腺炎:胰腺分泌的消化酶不足,会影响食物中脂肪、蛋白质等的消化吸收,未被充分消化的食物进入肠道后会吸收大量水分,导致腹泻,患者常伴有腹痛、消瘦等症状,老年人慢性胰腺炎发生率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