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表萎缩性胃炎是胃窦部常见的慢性胃炎类型,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习惯、药物、自身免疫及年龄性别等,病理表现有胃镜和组织学特征,临床表现为消化不良等,诊断靠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测,治疗针对病因及缓解症状,预防需保持良好习惯、防护幽门螺杆菌、定期体检和健康生活方式
一、定义
浅表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萎缩,其萎缩改变多呈局限性,胃窦部最为常见的慢性胃部疾病。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Hp是引发浅表萎缩性胃炎的重要因素,Hp凭借其螺旋形结构容易钻透胃黏膜,损伤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可能导致腺体萎缩,约60%-90%的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有Hp感染。
2.饮食习惯: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过多摄入辣椒、油炸食品等,会反复刺激胃黏膜,增加患浅表萎缩性胃炎的风险;长期酗酒,酒精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影响胃黏膜的正常修复和代谢,从而诱发该病。
3.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像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具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其合成受抑制后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易引发浅表萎缩性胃炎。
4.自身免疫因素: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时,机体的免疫系统会错误地攻击自身胃黏膜组织,导致胃黏膜损伤和固有腺体萎缩,不过在浅表萎缩性胃炎中相对Hp感染等因素来说占比稍低。
5.年龄与性别: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功能逐渐减退,防御机制下降,老年人患浅表萎缩性胃炎的几率相对较高;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差异,但在不同生活方式影响下可能会有个体差异体现。
三、病理表现
1.胃镜下表现:胃黏膜色泽变淡,可呈淡红、灰色,重度萎缩时可见黏膜下血管透见,表面呈细颗粒状,黏膜皱襞变细或平坦。
2.组织学表现:胃黏膜固有腺体数量减少,腺体萎缩,可伴有肠上皮化生等情况,炎症细胞浸润主要以淋巴细胞、浆细胞为主。
四、临床表现
1.消化不良症状:常见有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部分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症状往往无特异性,且可因进食不同性质食物而有所变化,比如进食辛辣食物后症状可能加重。
2.个体差异表现:不同年龄人群表现略有不同,老年患者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以消化不良、乏力等为主;年轻患者可能因生活方式影响,在饮食不规律等情况下症状发作更频繁。女性患者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由于激素变化可能会影响胃肠道功能,使浅表萎缩性胃炎相关症状稍有波动。
五、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浅表萎缩性胃炎的主要方法,通过胃镜能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色泽、皱襞情况等,还可在直视下取病变部位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萎缩及炎症程度等,胃镜检查能直观看到胃黏膜的细微病变,准确率较高。
2.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因为Hp感染与浅表萎缩性胃炎密切相关,所以明确是否存在Hp感染对诊断和后续治疗有重要意义,比如尿素呼气试验无创,患者依从性较好,能方便快捷检测出是否有Hp感染。
六、治疗与预防
1.治疗原则: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有Hp感染需进行根除Hp治疗;同时缓解消化不良等症状。但具体药物使用需遵循正规医疗规范,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方案。
2.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饮食习惯:饮食规律,定时定量进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及酒精的摄入。
注意幽门螺杆菌防护:避免共用餐具等,防止Hp传播,在幽门螺杆菌高发地区或有相关家族史等情况时更应注意。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胃部不适症状或高危因素人群,定期进行胃镜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浅表萎缩性胃炎并及时干预。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因为长期不良情绪可能会影响胃肠道功能;适度运动,增强机体抵抗力,有助于维持胃黏膜的正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