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小孩早期流鼻血可通过血常规检查观察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异常;骨髓穿刺检查的骨髓细胞学检查可看原始和幼稚细胞比例,骨髓活检助于不典型白血病诊断;凝血功能检查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测定可反映凝血功能情况;血涂片检查能观察外周血中血细胞形态辅助诊断,检查时需配合安抚患儿并注意保护及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一、血常规检查
1.白细胞计数:白血病患儿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常出现异常,可能升高或降低。正常情况下,儿童白细胞计数在(5-12)×10/L左右,白血病患儿白细胞计数可能明显偏离此范围,升高时可高达数万甚至数十万,降低时可低于正常范围,通过白细胞计数的异常变化可初步提示可能存在血液系统的病变。
2.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白血病小孩早期流鼻血时,往往会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表现,红细胞计数可能低于正常范围(儿童正常红细胞计数约为(3.5-5.0)×1012/L),血红蛋白浓度也会降低,一般低于110g/L(儿童不同年龄段血红蛋白正常范围有所差异,如6个月-6岁儿童血红蛋白正常范围为110-140g/L),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影响了正常造血功能,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
3.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白血病小孩早期流鼻血时,血小板计数通常会明显降低,正常儿童血小板计数为(100-300)×10/L,白血病患儿血小板计数可低于50×10/L甚至更低,血小板减少会使患儿止血功能异常,容易出现鼻出血等出血倾向。
二、骨髓穿刺检查
1.骨髓细胞学检查:骨髓穿刺是诊断白血病的重要依据。通过抽取骨髓液进行细胞学检查,可以观察骨髓中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的比例。正常骨髓中原始细胞和早幼粒细胞等幼稚细胞比例很低,而白血病患儿骨髓中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等幼稚细胞比例会显著增高,通常会超过正常比例的30%以上,甚至更高,这是确诊白血病的关键指标。
2.骨髓活检:骨髓活检可以更全面地观察骨髓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对于一些不典型白血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它能帮助判断骨髓中细胞的增生程度、细胞分布以及有无异常细胞浸润等情况,进一步明确白血病的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
三、凝血功能检查
1.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正常儿童PT值一般在11-13秒左右,白血病患儿由于可能存在凝血因子异常等情况,PT值可能会延长,当PT值超过正常范围3秒以上时,提示凝血功能可能出现障碍。
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PTT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功能,正常儿童APTT值在25-35秒左右,白血病患儿APTT值也可能延长,同样提示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或抗凝物质增多等凝血功能异常情况,这对于分析流鼻血的原因是凝血因素还是血小板因素等有帮助。
3.纤维蛋白原测定:纤维蛋白原是凝血过程中的重要因子,正常儿童纤维蛋白原含量为2-4g/L,白血病患儿纤维蛋白原含量可能降低,当纤维蛋白原含量低于1.5g/L时,会影响凝血功能,增加出血风险,包括鼻出血。
四、血涂片检查
1.外周血涂片观察:血涂片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外周血中血细胞的形态。白血病患儿外周血涂片中会出现异常形态的白细胞,如原始细胞、幼稚细胞等,这些异常细胞的出现有助于初步判断白血病的可能。同时,还可以观察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红细胞可能呈现大小不等、形态异常等情况,血小板数量和形态也可能异常,从而辅助诊断白血病以及评估病情。
温馨提示:对于白血病小孩早期流鼻血进行检查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儿童相对比较好动,在检查过程中需要医护人员和家长密切配合,安抚患儿情绪,确保检查顺利进行。同时,要注意保护患儿,避免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发生二次损伤等情况。由于儿童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项检查和后续治疗都需要特别谨慎,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以保障患儿的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