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尿潴留指产妇分娩后6~8小时内无法自主排尿或膀胱残余尿量超100毫升,属产科常见并发症,其发生与分娩时盆底肌肉、神经及膀胱功能受损有关,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病因及风险因素包括生理性(如分娩压迫、麻醉药物残留、会阴损伤等)、心理性(如紧张情绪、既往排尿障碍史)和合并症风险(如基础疾病、高龄、巨大儿等)。临床表现有主观症状(如下腹胀痛、排尿困难)和体征检查(如膀胱叩诊浊音区扩大、B超测残余尿量)。干预措施有非药物干预(如诱导排尿、体位调整、盆底肌训练)、药物治疗(如新斯的明)和器械辅助(如留置导尿管)。特殊人群护理建议包括高龄产妇、合并妊娠期疾病者、剖宫产术后产妇。预防需注意产前教育(如凯格尔运动)、产时管理(如避免过度用力、预防性留置导尿管)和产后护理(如鼓励首次排尿、保持会阴清洁)。及时干预对产妇康复至关重要,需医护人员与产妇及家属共同配合保障母婴健康。
一、什么是产后尿潴留
产后尿潴留是指产妇在分娩后6~8小时内无法自主排尿或排尿后膀胱残余尿量超过100毫升的现象,属于产科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与分娩过程中盆底肌肉、神经及膀胱功能受损密切相关,可能导致膀胱过度充盈、尿路感染甚至子宫复旧不良等严重后果。
二、产后尿潴留的病因及风险因素
1.生理性因素
分娩过程中胎头压迫膀胱及盆底神经,导致膀胱肌肉麻痹或尿道括约肌痉挛。剖宫产术后麻醉药物残留可能抑制排尿反射,而顺产产妇会阴撕裂或侧切缝合后局部疼痛刺激也会引发排尿困难。
2.心理性因素
部分产妇因产后身体虚弱、伤口疼痛或环境改变产生紧张情绪,导致排尿反射抑制。既往有排尿障碍史的产妇发生风险更高,需重点关注心理疏导。
3.合并症风险
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可能加重神经损伤风险,高龄产妇(年龄≥35岁)因盆底肌肉弹性下降更易发生尿潴留。合并巨大儿、产程延长等产科并发症者需加强监测。
三、产后尿潴留的临床表现
1.主观症状
产妇常主诉下腹部胀痛、排尿意愿强烈但无法排出,或仅能排出少量尿液。部分患者可伴有焦虑、烦躁等情绪表现。
2.体征检查
通过膀胱叩诊可发现耻骨联合上方浊音区扩大,B超测量膀胱残余尿量是确诊关键。当残余尿量>150毫升时需立即干预,避免膀胱过度膨胀引发出血或感染。
四、产后尿潴留的干预措施
1.非药物干预
(1)诱导排尿法:采用温水冲洗外阴、听流水声或热敷下腹部等物理刺激,可激活排尿反射。
(2)体位调整:协助产妇取半卧位或蹲位排尿,利用重力作用促进尿液排出。
(3)盆底肌训练:指导产妇进行凯格尔运动,增强膀胱逼尿肌收缩力。
2.药物治疗
对非药物干预无效者,可遵医嘱使用新斯的明等药物促进膀胱收缩。需注意过敏体质及机械性肠梗阻患者禁用。
3.器械辅助
持续尿潴留超过12小时者,需及时留置导尿管引流尿液。建议选择16~18号硅胶导尿管,每4小时开放一次以训练膀胱功能。
五、特殊人群的护理建议
1.高龄产妇
需加强产前盆底功能评估,产后2小时内即开始排尿监测。建议采用间歇性导尿代替长期留置,降低尿路感染风险。
2.合并妊娠期疾病者
糖尿病产妇需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高血压患者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尿潴留的降压药物(如阿托品)。
3.剖宫产术后产妇
麻醉消退前可协助被动排尿,术后6小时鼓励早期下床活动。注意观察导尿管引流情况,避免扭曲受压。
六、预防产后尿潴留的注意事项
1.产前教育
指导孕妇孕期进行凯格尔运动,每日3次,每次10~15分钟,增强盆底肌肉力量。
2.产时管理
第二产程避免过度用力,减少会阴撕裂风险。对产程>12小时者,建议预防性留置导尿管。
3.产后护理
鼓励产妇产后2小时内首次排尿,饮水500~1000毫升促进代谢。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每日用碘伏消毒2次。
产后尿潴留的及时干预对产妇康复至关重要。医护人员需根据个体情况制定综合护理方案,产妇及家属应积极配合,共同保障母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