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痛多见于3-12岁儿童,疼痛间歇性、轻、夜间发、可自缓,无炎症表现及活动受限,相关检查无异常,与骨骼肌肉生长发育不协调等生理因素有关;白血病骨痛持续性、部位不固定,伴发热、贫血、出血等,有肝脾淋巴结肿大等伴随症状,血常规等检查异常,骨髓穿刺可确诊,由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致,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儿童、婴幼儿、青少年情况各有不同,出现肢体疼痛需及时就医鉴别。
一、疼痛特点
1.生长痛:多发生于3-12岁儿童,常见于膝关节周围或小腿前侧,疼痛通常为间歇性发作,疼痛程度一般较轻,常在夜间出现,可自行缓解,局部无红、肿、热等炎症表现,孩子活动一般不受限,不影响正常的行走、跑跳等活动。例如,有研究显示生长痛患儿疼痛发作时身体无器质性病变相关的体征异常。
2.白血病:除了骨痛外,还可能伴有其他症状,骨痛多为持续性,疼痛部位不固定,可累及全身骨骼,同时常伴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8℃以上,可能为低热或高热,还会出现贫血表现,如面色苍白、乏力、活动后气促等,以及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患儿一般会伴有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活动能力明显下降。
二、伴随症状
1.生长痛:主要就是单纯的下肢疼痛,一般没有其他系统的明显异常表现,孩子的一般状况良好,饮食、精神等都不受影响。
2.白血病:除了骨痛、发热、贫血、出血外,还可能有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部分患儿会出现牙龈增生、肿胀等口腔症状,以及头痛、呕吐等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的表现,如果累及睾丸还可能出现睾丸肿大等情况。
三、相关检查
1.生长痛:血常规、血生化等检查一般无异常,骨骼X线检查通常也无明显异常,骨骼发育正常,没有骨质破坏、肿瘤等病变征象。
2.白血病: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异常,可能升高或降低,伴有贫血、血小板减少等,外周血中可能出现原始和幼稚细胞;骨髓穿刺检查是确诊白血病的关键,骨髓象中会有大量原始和幼稚细胞增生,占据骨髓有核细胞的30%以上(FAB分型)或≥20%(WHO分型);还可能进行细胞化学染色、免疫分型、染色体及基因检测等进一步明确白血病的类型和预后等情况。
四、发病机制
1.生长痛:目前认为可能与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骨骼生长速度较快,而局部肌肉筋腱的生长发育相对较慢,两者不协调,导致肌肉筋腱受到牵拉有关;也可能与儿童活动量相对较大,白天过度活动,代谢产物堆积,夜间休息时引起肌肉的酸性代谢产物积聚,刺激神经引起疼痛有关,这是一种生理现象,与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相关,不存在病理性的病变基础。
2.白血病:是由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导致异常的白细胞大量增殖,抑制正常造血功能,并且浸润全身各组织器官。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病毒感染(如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等)、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某些化学物质(如苯及其衍生物等)等,这些因素导致造血干细胞的基因发生突变,使细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从而引发白血病。
五、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儿童是生长痛的主要发病人群,要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当儿童出现下肢疼痛时,需仔细区分是生长痛还是白血病等疾病。对于有白血病高危因素的儿童,如家族中有白血病患者、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或化学毒物等,更要密切观察是否有其他异常表现,一旦怀疑白血病要及时进行相关检查。
2.婴幼儿:婴幼儿时期生长痛相对少见,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哭闹、肢体疼痛等情况,要警惕是否为其他疾病,如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等,但白血病在婴幼儿中也可发生,需要通过详细检查来鉴别。
3.青少年:青少年也可能发生生长痛,同时也要注意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的可能,因为青少年也是白血病的发病年龄阶段之一,当出现骨痛等不适时,要全面评估。
总之,生长痛和白血病在疼痛特点、伴随症状、相关检查及发病机制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当儿童出现肢体疼痛等情况时,要及时就医,通过详细的检查来明确诊断,以便进行相应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