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病变,与多种因素相关,可能发展为萎缩性胃炎(有癌变风险)、出现消化性溃疡(可致出血、穿孔等)、导致营养不良,不同人群(儿童、老年、女性)有不同特点,需注意相应方面,积极预防及早期干预很重要,可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一、慢性胃炎的基本情况
慢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高盐、烟熏饮食等)、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从病情严重程度来看,大多数单纯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如果能及时去除诱因并规范治疗,病情相对可控,但如果任其发展,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转归。
二、可能出现的严重情况及相关依据
1.发展为萎缩性胃炎:部分慢性胃炎患者会逐渐发展为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存在一定的癌变风险。有研究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发生胃癌的风险较正常人显著升高,其机制可能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凋亡失衡等有关,不过这种癌变风险相对较低,并非所有萎缩性胃炎都会癌变,而是与萎缩的范围、程度等因素相关,比如重度萎缩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患者癌变风险相对更高。
2.出现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会影响胃黏膜的正常功能,使得胃黏膜抵御胃酸等侵袭因素的能力下降,容易并发消化性溃疡,如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会出现周期性上腹部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出现溃疡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溃疡出血时可表现为呕血、黑便,穿孔时会突发剧烈的腹痛等急腹症表现。
3.导致营养不良:长期的慢性胃炎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影响胃内消化酶的分泌及胃黏膜的吸收面积等,患者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表现为消瘦、贫血(如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贫血等)、低蛋白血症等,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还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三、不同人群慢性胃炎的特点及需注意的方面
1.儿童人群:儿童慢性胃炎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不规律(如长期进食零食、挑食等)、服用某些药物(如抗生素等)有关。儿童慢性胃炎相对成人可能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且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长期慢性胃炎可能影响营养吸收进而影响身高、智力等发育。在治疗上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结构,保证规律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等,同时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儿童,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因为儿童对一些抗菌药物的耐受性和不良反应等需特别关注。
2.老年人群:老年人慢性胃炎的发生可能与胃黏膜退行性变、基础疾病多(如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长期服用药物(如阿司匹林等)等因素相关。老年人慢性胃炎更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贫血等情况,且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对病情变化的感知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病情发展可能较为隐匿。在护理方面要更加注重饮食的温和、易消化,密切关注老年人的营养状况,定期监测血红蛋白等指标,对于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在治疗慢性胃炎时要充分考虑所用药物与其他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
3.女性人群:女性慢性胃炎的发生可能与特殊的生理周期、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比如在月经周期前后,女性的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影响胃黏膜的状态;长期的精神压力大、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也容易诱发或加重慢性胃炎。女性在关注慢性胃炎病情时,要注意调节自身的精神心理状态,保持心情舒畅,这对于慢性胃炎的康复有一定帮助,同时在饮食和用药等方面也要遵循慢性胃炎的一般原则,但需结合自身的生理特点进行调整。
四、慢性胃炎的预防及早期干预重要性
积极预防慢性胃炎的发生至关重要,如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幽门螺杆菌感染(如提倡分餐制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避免过饱过饥、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等。对于已经患有慢性胃炎的患者,早期发现并积极干预很关键,通过及时去除病因(如根除幽门螺杆菌、停用不必要的非甾体抗炎药等)、规范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减少出现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