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痢疾有腹泻(每日十余次甚至数十次,粪便由稀便转为黏液脓血便)、腹痛(多为左下腹部阵发性绞痛)、发热(多数患者体温38℃-39℃甚至更高)等症状;慢性痢疾有腹泻与便秘交替、腹部不适(隐痛或坠胀感,时轻时重)等特点;不同人群痢疾症状有差异,儿童更易高热、呕吐、发生惊厥且易脱水电解质紊乱,老年人症状不典型易现全身中毒症状且加重基础疾病,孕妇腹泻可影响胎儿需谨慎处理,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诊治。
一、急性痢疾的常见症状
1.腹泻:是痢疾最主要的症状之一,每日排便次数较多,可达十余次甚至数十次。粪便起初多为稀便,随着病情发展可转为黏液脓血便。这是因为痢疾杆菌侵袭肠道黏膜,导致肠道黏膜充血、水肿、溃疡,从而引起黏液分泌增加和出血,使得粪便性状发生改变。例如,志贺菌感染引发的痢疾,常出现频繁的腹泻,粪便中含有大量黏液和脓血。
2.腹痛:多为左下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可为阵发性绞痛。这是由于肠道炎症刺激肠道平滑肌,引起痉挛所致。在儿童中,腹痛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因为儿童表达疼痛的方式相对更直观。随着肠道蠕动和排便,腹痛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但随后又可能再次发作。
3.发热:多数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高达38℃-39℃甚至更高,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这是机体对病原体感染的一种免疫反应,痢疾杆菌等病原体入侵人体后,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炎症介质,从而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导致发热。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发热可能相对更为明显,且更易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需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及相应的处理。
二、慢性痢疾的症状特点
1.腹泻与便秘交替:患者可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的情况。腹泻时大便性状同急性痢疾,可为黏液脓血便,但一般程度相对较轻;便秘时则大便干结,排便困难。这是因为慢性痢疾导致肠道功能紊乱,肠道的正常蠕动和分泌功能失调,使得肠道的排便规律被打破。对于有慢性病史的患者,由于长期受疾病影响,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恢复和功能调节相对缓慢,更容易出现这种交替的排便情况。
2.腹部不适:患者常感腹部隐痛或坠胀感,症状时轻时重。腹部不适的程度和表现因人而异,一些患者可能只是偶尔有腹部的轻微异样感,而另一些患者可能会持续感到腹部的不适,影响日常生活和休息。这种腹部不适与肠道的慢性炎症刺激、肠道蠕动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对于有慢性痢疾病史的患者,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避免腹部受凉等诱发腹部不适加重的因素。
三、不同人群痢疾症状的差异
1.儿童:儿童患痢疾时,除了上述常见症状外,更易出现高热、呕吐等表现。由于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高热时更容易发生惊厥。同时,儿童的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腹泻、呕吐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情况可能出现得更快、更严重。例如,幼儿患痢疾时,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出现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需要特别关注儿童的精神状态和体液平衡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液等治疗措施。
2.老年人:老年人患痢疾时,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发热程度可能不如年轻人明显,腹泻次数也可能相对较少,但更容易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意识障碍等。这是因为老年人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各器官的代偿功能下降,对疾病的反应不如年轻人强烈。而且老年人常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痢疾可能会加重这些基础疾病的病情,增加治疗的复杂性和风险。所以对于老年痢疾患者,要更加注重整体状况的评估和综合治疗,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的变化。
3.孕妇:孕妇患痢疾时,需要特别谨慎处理。腹泻可能导致孕妇脱水,进而影响胎儿的血液供应和营养供应。同时,痢疾病原体产生的毒素等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孕妇的治疗需要在保障自身健康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胎儿的影响,用药选择上要更加严格谨慎,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密切观察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如胎心、胎动等。
痢疾的症状因个体差异、病情急慢以及人群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出现相关疑似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以便明确病情并采取恰当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