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初期血常规检查可有异常表现,但不能仅据此确诊,血常规有白细胞、红细胞及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异常指标,有局限性,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对血常规及白血病排查有影响,发现血常规异常高度怀疑白血病时需进一步行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
一、血常规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指标及意义
1.白细胞计数异常
部分白血病患者初期可出现白细胞计数增高,比如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可增高,有的可高达100×10/L以上;也有部分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低。白细胞计数的异常变化是血常规检查中较为常见的表现之一,但白细胞计数的改变并非白血病所特有,感染等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白细胞计数异常。
当白细胞计数增高时,外周血涂片可能会发现异常形态的白细胞,如原始细胞、幼稚细胞等。例如急性白血病时,外周血中可出现较多的原始和幼稚细胞,这是提示白血病可能的重要线索。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异常
白血病患者初期可能出现贫血相关表现,血常规中红细胞计数减少,血红蛋白浓度降低,表现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大量增殖,抑制了正常造血,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不过,其他原因引起的贫血也可能出现类似的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异常,所以不能单纯依据此来诊断白血病。
3.血小板计数异常
白血病初期血小板计数可出现减少,也有部分患者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增高。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但血小板减少也可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其他疾病。
二、血常规检查的局限性
虽然血常规检查能为白血病的初步筛查提供一些线索,但它存在局限性。因为很多其他血液疾病或非血液系统疾病也可能引起血常规指标的类似变化。例如,感染性疾病可能导致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的改变,从而与白血病的血常规表现产生混淆。所以,当血常规检查发现异常,高度怀疑白血病时,还需要进一步进行骨髓穿刺检查、骨髓活检、细胞化学染色、免疫学检查、染色体及基因检测等。骨髓穿刺检查是诊断白血病的重要依据,通过骨髓穿刺可以观察骨髓中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的比例等情况,从而明确是否患有白血病以及白血病的类型等。
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对血常规及白血病排查的影响
1.年龄因素
儿童和青少年与成年人在白血病的发病率和血常规表现上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对多见,在血常规检查中可能有其特定的表现特点,但不能仅靠年龄来判断,仍需结合其他检查。例如儿童白血病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的异常范围可能与成年人有所差异,但这不是绝对的区分标准,最终还是要依靠骨髓等检查确诊。
老年人患白血病时,血常规表现可能更为复杂,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这会使血常规的解读更加困难,需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整体健康状况来进行白血病的排查。
2.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性别对白血病初期血常规的直接影响不大,但不同类型白血病在男女中的发病率可能有差异。例如某些类型的白血病在男性或女性中的发病概率略有不同,但这与血常规本身的关系不大,主要是不同类型白血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在排查白血病时,性别因素不是主要的判断依据,还是要以血常规的异常指标结合其他检查来综合判断。
3.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苯及其衍生物等)的人群,患白血病的风险增加,这类人群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如果出现异常,更要高度警惕白血病的可能。例如长期在化工厂工作,接触苯类物质的工人,当血常规发现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异常时,需要进一步排查白血病。而生活方式健康、很少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的人群,白血病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血常规异常时仍需进行全面检查。
4.病史因素
有血液系统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白血病的风险相对较高。这类人群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医生会更加关注血常规的异常情况,一旦发现异常,会更积极地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排除白血病。例如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白血病的人,当自身血常规出现异常指标时,需及时进行骨髓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