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是胃黏膜的炎症性疾病,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应激因素等;临床表现有上腹部不适等症状及轻压痛等体征;诊断可通过胃镜检查和幽门螺杆菌检测;治疗需去除病因等,预防要保持良好生活方式等。
一、病因方面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常见的导致胃炎的病原体。它可通过口-口或粪-口途径传播。幽门螺杆菌具有尿素酶,能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破坏胃黏膜的防御屏障,从而引发胃黏膜的慢性炎症。例如,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全球约一半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其中相当一部分人会发展为胃炎。
药物因素:一些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抗肿瘤药物等可能损伤胃黏膜。这些药物可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缺乏前列腺素会使胃黏膜容易受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进而引发炎症。不同年龄、性别对药物的反应可能有差异,例如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下降,使用相关药物时更易出现胃黏膜损伤的风险增加。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的人群,如患有类风湿关节炎需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患者,胃炎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不良生活方式:长期大量饮酒、吸烟、暴饮暴食、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都可导致胃炎。酒精可直接刺激胃黏膜,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吸烟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暴饮暴食会使胃的负荷过重,刺激胃酸大量分泌,损伤胃黏膜;辛辣刺激性食物会对胃黏膜产生直接的刺激,长期如此易引发炎症。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患病风险不同,例如长期酗酒的人群,胃炎的患病率明显高于不饮酒人群;有吸烟习惯且饮食不规律的人群,胃炎的发病概率也会增加。
应激因素: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等应激状态下,机体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引起胃黏膜血管痉挛、缺血,黏液分泌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不足,从而导致胃黏膜损伤,引发应激性胃炎。对于有严重创伤病史的患者,如经历重大车祸导致创伤的患者,在应激状态下发生胃炎的风险较高;术后患者在应激情况下也可能出现胃黏膜的炎症反应。
二、临床表现方面
症状表现:胃炎患者可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疼痛的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灼痛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症状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儿童胃炎患者可能以腹痛、呕吐为主要表现,而老年胃炎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在体检或其他疾病检查时发现胃炎。
体征表现:一般情况下,胃炎患者体征不明显,部分患者上腹部可有轻压痛。但在一些特殊类型的胃炎或病情较重时,体征可能会有变化。
三、诊断方面
胃镜检查: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炎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色泽、有无糜烂、溃疡等病变,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炎症的程度和类型。不同年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的耐受性不同,儿童进行胃镜检查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以减轻痛苦;老年人进行胃镜检查需评估心肺功能等情况。
幽门螺杆菌检测:包括尿素酶试验、呼气试验等方法。通过检测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助于明确胃炎的病因。例如,呼气试验操作相对简便,患者依从性较好,可用于大规模的幽门螺杆菌筛查。
四、治疗与预防方面
治疗原则:治疗胃炎主要是去除病因,缓解症状,保护胃黏膜等。如果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通常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案是联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抗生素等药物。对于由药物因素引起的胃炎,应尽量停用相关药物或更换其他药物。对于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胃炎,需要纠正不良生活习惯。
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戒烟限酒、避免长期大量服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等。对于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家族史或高危人群,应注意饮食卫生,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定期进行体检,早期发现和治疗胃部疾病,也是预防胃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措施。不同人群的预防重点有所不同,例如儿童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过多刺激性食物;老年人应定期进行胃部相关检查,关注胃黏膜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