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白血病反应是机体受某些疾病或外界因素激发后出现的良性血液学反应,外周血白细胞显著增多或出现幼稚细胞,本质是应激性白细胞增多反应,病因有感染、恶性肿瘤、其他因素等,血象特点是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常>50×10/L但一般不超100×10/L)、分类有相应改变,骨髓象无原始细胞明显增多且粒细胞常有中毒性改变,通过病史等综合诊断,需与白血病等鉴别,治疗针对原发病,原发病控制后预后良好但原发病预后影响整体预后,特殊人群预后受原发病治疗难度影响。
类白血病反应的病因与诱因
感染因素:细菌感染较为常见,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严重感染;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也可引发。例如严重的肺炎患者,机体为应对感染刺激,可能出现类白血病反应。不同年龄人群因感染病原体的差异,类白血病反应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感染后更易出现类白血病反应相关血象变化。
恶性肿瘤:某些实体瘤如肺癌、胃癌等晚期,肿瘤细胞释放相关因子刺激骨髓造血,可导致类白血病反应。对于有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需警惕类白血病反应的可能,其血象变化需与白血病复发等情况相鉴别。
其他因素:急性失血、大面积烧伤、过敏反应等也可诱发类白血病反应。比如急性大量失血的患者,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外周血白细胞会增多。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暴露于化学毒物环境中的人群,发生类白血病反应的风险可能增加,因为化学毒物可作为刺激因素影响骨髓造血功能。
类白血病反应的血象特点
白细胞计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常>50×10/L,但一般不会超过100×10/L,这与白血病的白细胞计数可能极度增高不同。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类白血病反应时白细胞计数的具体数值范围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的骨髓储备功能相对较弱,白细胞计数升高的幅度可能相对成人有所不同。
白细胞分类:可出现中性粒细胞增多、核左移,可见幼稚粒细胞;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淋巴细胞增多,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等。例如细菌感染导致的类白血病反应多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伴核左移为主,而病毒感染相关的类白血病反应可能以淋巴细胞增多较为常见。
类白血病反应的骨髓象特点
骨髓象一般无原始细胞明显增多,粒细胞常有中毒性改变,如胞质中出现中毒颗粒、空泡等。不同病因导致的类白血病反应,骨髓象的具体表现会有所差异。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骨髓象的分析需要结合临床病史综合判断,以排除白血病的可能。
类白血病反应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血象及骨髓象特点进行综合诊断。详细询问患者的感染史、基础疾病史等,结合外周血白细胞增多及形态改变、骨髓象无原始细胞显著增多等情况考虑类白血病反应。例如患者有明确的严重细菌感染病史,同时血象显示白细胞明显增多伴中性粒细胞核左移,骨髓象无原始细胞异常增多,可初步诊断为类白血病反应。
鉴别诊断:需与白血病相鉴别。白血病的骨髓象中原始细胞比例明显增高,通常>20%,而类白血病反应骨髓象原始细胞比例正常或轻度增高。此外,还需与其他血液系统疾病及非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类似血象改变疾病相鉴别。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造血系统的特殊性,鉴别诊断时需更加谨慎,要全面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常见疾病情况。
类白血病反应的治疗及预后
治疗:主要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当原发病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通常会随之消失。例如由感染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积极控制感染后,血象可逐渐恢复正常。一般不需要针对类白血病反应本身进行特殊治疗。对于不同基础疾病的患者,治疗原发病的方式不同,如恶性肿瘤导致的类白血病反应,需要根据肿瘤的类型和分期采取相应的抗肿瘤治疗措施。
预后:类白血病反应本身一般预后良好,当原发病得到有效控制后,病情可完全恢复。但原发病的预后情况会影响类白血病反应患者的整体预后。比如由良性感染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预后通常较好;而由晚期恶性肿瘤引起的类白血病反应,预后则与恶性肿瘤的预后相关。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或有基础严重疾病的患者,原发病的治疗难度可能较大,预后也会受到一定影响,需要更加密切地观察和综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