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可导致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异常,包括白细胞增多、减少及分类异常;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异常,多数患者有贫血表现且部分有红细胞形态改变;血小板异常,有血小板减少(致出血风险增加)和少数患者血小板增多(致血栓风险增加)。
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异常
1.白细胞增多:部分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可显著增高,可达10×10/L以上甚至更高。例如急性髓系白血病部分亚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较为常见,其机制可能与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大量增殖并释放至外周血有关。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也有相当比例的患儿存在白细胞计数的异常增高情况,这会影响患儿的正常造血功能,导致正常血细胞生成受抑制。
2.白细胞减少:也有一些白血病患者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降低,可低于正常范围(通常低于4×10/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早期常出现白细胞计数增多,而晚期可能会出现白细胞减少的情况,这与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的累积导致正常造血干细胞受抑制,进而使外周血白细胞生成减少有关。对于不同年龄的白血病患者,白细胞减少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白血病患者出现白细胞减少时,机体的免疫功能会受到影响,更容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需要特别关注其感染预防措施。
3.分类异常: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分类也会出现明显异常。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比例显著增高,可占白细胞分类的30%以上甚至更高;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可见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等幼稚细胞增多。在性别方面,不同性别的白血病患者白细胞分类异常的表现并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因性别差异在药物代谢等方面略有不同。生活方式方面,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患白血病时,白细胞分类异常的表现可能更明显,而健康生活方式的人群相对来说患白血病后白细胞分类异常的程度可能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
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异常
1.贫血表现:多数白血病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表现为红细胞计数减少和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红细胞计数可低于正常范围(成年男性通常低于4.0×1012/L,成年女性通常低于3.5×1012/L),血红蛋白浓度成年男性低于120g/L,成年女性低于110g/L,孕妇低于100g/L。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大量增殖,占据正常造血空间,抑制了正常红细胞的生成。在儿童白血病患者中,贫血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导致儿童出现面色苍白、乏力、活动耐力下降等表现,需要根据贫血程度采取相应的支持治疗措施。对于老年白血病患者,贫血可能会加重其心肺等重要器官的负担,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贫血情况对整体身体状况的影响。
2.红细胞形态改变:部分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形态可出现异常,如可见异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等。这种红细胞形态的改变可能与白血病细胞产生的一些异常物质影响红细胞生成有关。在不同年龄的白血病患者中,红细胞形态改变的发生率和具体表现可能略有不同,儿童白血病患者红细胞形态改变可能会影响其红细胞的携氧功能,进而影响全身各器官的供氧情况。
三、血小板异常
1.血小板减少:白血病患者常伴有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可低于100×10/L。血小板减少会导致患者出血风险增加,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急性白血病患者尤其是在化疗期间,血小板减少往往较为明显,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抑制了骨髓巨核细胞的生成,导致血小板产生减少。对于白血病患儿,血小板减少时更容易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等情况,需要加强护理,避免碰撞等导致出血的因素。老年白血病患者血小板减少时,出血后止血相对困难,且容易引发严重的出血并发症,如颅内出血等,需要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并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
2.血小板增多:少数白血病患者会出现血小板增多,血小板计数高于正常范围(通常高于450×10/L)。例如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在疾病的某些阶段可能会出现血小板计数的升高,其机制可能与白血病细胞克隆性增殖导致血小板生成调节异常有关。血小板增多时,患者发生血栓形成的风险会增加,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白血病患者,血小板增多都需要引起重视,评估血栓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