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是血液病初步筛查的重要手段,可通过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协助判断是否患血液病,如白血病患者白细胞异常、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三系减少等;但它有局限性,不能确诊且早期可能漏诊;不同人群排查血液病有特点,儿童需考虑生理特点,老年人要谨慎分析异常,有基础病史人群需结合基础病综合评估,最终确诊血液病还需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相关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对血液病的初步筛查作用
血常规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检验项目之一,通过对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细胞的数量、形态等指标进行检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协助判断是否患有血液病。例如,白血病患者常常会出现白细胞数量的异常,可能表现为白细胞计数显著增高或降低,同时可能伴有红细胞、血小板计数的异常;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通常会出现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均减少的情况。
(一)白细胞相关指标与血液病的关系
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当患有白血病时,骨髓中异常的白细胞大量增殖,可导致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明显异常。比如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增高、正常或减低;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则主要表现为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显著增多。另外,某些血液系统恶性肿瘤还可能伴有白细胞形态的改变,如出现幼稚细胞等异常形态的白细胞。
(二)红细胞相关指标与血液病的关系
红细胞相关指标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等。缺铁性贫血是常见的血液病,属于红细胞相关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红细胞计数也往往降低,红细胞形态可能出现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而像地中海贫血等遗传性血液病,也会在红细胞计数、形态等方面有特征性表现,例如红细胞大小不均、出现靶形红细胞等。
(三)血小板相关指标与血液病的关系
血小板计数异常与血液病密切相关。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血小板计数会明显增高;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则表现为血小板计数显著降低,同时可能伴有出血倾向等表现。此外,一些白血病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也可能影响血小板的生成和功能,导致血小板计数异常。
二、血常规检查的局限性
虽然血常规检查对血液病有一定的筛查作用,但也存在局限性。其一,血常规检查只能提供血液细胞数量和形态的大致信息,不能确诊具体的血液病类型。例如,白细胞计数增高可能由感染等非血液系统疾病引起,并不一定就是白血病,还需要进一步结合骨髓穿刺等其他检查来明确诊断。其二,某些血液病在早期可能血常规指标无明显异常表现,容易造成漏诊。比如一些慢性血液病在病情初期,血细胞数量和形态改变不显著,仅依靠血常规可能无法及时发现血液病。
三、不同人群血常规检查在血液病排查中的特点
(一)儿童人群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血常规指标会随着年龄有所变化。例如,新生儿的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等与成人不同。在排查血液病时,需要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如果儿童出现面色苍白、反复发热、出血倾向等表现,血常规检查发现血细胞计数异常,更要警惕血液病可能,需进一步完善骨髓穿刺等检查,因为儿童血液病的类型和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如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较为常见,其血常规表现有一定特点,但仍需借助其他检查确诊。
(二)老年人群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造血功能可能有所下降。在排查血液病时,血常规检查发现的异常可能需要更谨慎地分析。例如,老年人出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时,除了考虑血液系统疾病外,还需要排除是否存在慢性疾病导致的慢性贫血等情况。同时,老年人患血液病时,病情进展可能相对缓慢,血常规指标的变化可能不如其他人群明显,需要结合更多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判断。
(三)有基础病史人群
对于本身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的人群,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发现血细胞异常,需要考虑是否与基础疾病相关,还是合并了血液系统疾病。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能出现血细胞减少等血常规异常表现,此时需要鉴别是基础疾病本身引起还是并发了血液系统的自身免疫性血液病,这就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其他相关检查等进行全面评估。
总之,血常规检查是血液病初步筛查的重要手段,但不能仅凭血常规检查确诊血液病,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其他相关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