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是初步筛查白血病的重要手段,白血病患者常出现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计数等指标异常,但血常规异常不一定患白血病,确诊还需结合骨髓穿刺、染色体和基因检测等;儿童和老年人群在血常规提示白血病时各有特点及注意事项,需综合多种检查手段并考虑不同人群特点进行白血病诊断。
一、血常规检查对白血病的初步提示作用
血常规检查是初步筛查白血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白血病患者中,通常会出现一些血常规指标的异常变化。例如,白细胞计数可能会明显升高或降低。正常成人白细胞计数参考值为(4-10)×10/L,白血病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高于10×10/L甚至更高,或者低于正常范围的情况。同时,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浓度也可能异常,白血病患者常伴有贫血,表现为红细胞计数减少,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参考值(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为120-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血小板计数也可能出现异常,正常血小板计数参考值为(100-300)×10/L,白血病患者可能有血小板计数减少等情况。不过,血常规指标异常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患有白血病,因为很多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血常规指标的改变,所以血常规检查只是一个初步的筛查手段。
二、白血病确诊还需结合其他检查
1.骨髓穿刺检查
骨髓穿刺是诊断白血病的关键检查。通过骨髓穿刺可以获取骨髓液,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数量等情况。正常骨髓中各系造血细胞有一定的比例和形态,而白血病患者的骨髓中会出现大量异常增生的白血病细胞,这些细胞的形态、数量等与正常细胞有明显差异。例如,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中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的比例会显著增高,可达到30%以上(正常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极低)。骨髓穿刺检查对于明确白血病的类型(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系白血病等)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等具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进行骨髓穿刺的操作和注意事项有所不同,儿童进行骨髓穿刺时要更加注重操作的轻柔,避免对儿童造成过大的心理和身体创伤。对于有出血倾向等特殊病史的患者,骨髓穿刺前需要做好充分的评估和准备,以降低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2.染色体和基因检测
染色体和基因检测对于白血病的诊断、分型以及预后判断等也非常重要。例如,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常常存在特异的染色体易位(t(15;17)),并由此产生融合基因PML-RARα。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基因检测技术可以检测到这些异常的染色体和基因改变,从而帮助明确白血病的具体类型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不同年龄的白血病患者在进行染色体和基因检测时,样本的采集和检测方法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相关的白血病患者,染色体和基因检测还可以帮助判断家族中其他成员的患病风险等情况。
三、不同人群血常规检查提示白血病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人群
儿童白血病患者在血常规检查中可能出现的指标异常与成人有一定相似性,但儿童的身体发育特点使得其血常规指标的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例如,儿童的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相对较宽,而且儿童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太典型,除了血常规指标异常外,还可能出现发热、贫血、出血倾向、肝脾淋巴结肿大等表现。在儿童进行血常规检查发现异常后,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因为儿童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同时,家长在儿童进行相关检查时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安抚,减轻孩子的恐惧心理,以配合检查的顺利进行。
2.老年人群
老年人群的身体机能有所下降,其血常规指标的变化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老年人可能本身就存在一些基础疾病,如贫血等,这可能会干扰对白血病相关血常规指标异常的判断。老年白血病患者在进行血常规检查发现异常后,进行骨髓穿刺等检查时要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耐受性,操作要更加轻柔缓慢。同时,老年患者在后续的治疗和监测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身体的各项指标变化,因为老年人对治疗的耐受性相对较差,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治疗方案。
总之,血常规检查可以为白血病的诊断提供初步线索,但不能仅凭血常规检查就确诊白血病,还需要结合骨髓穿刺、染色体和基因检测等多种检查手段来明确诊断。不同人群在血常规检查提示白血病时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注意事项,在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