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疳积是多见于1-5岁儿童的脾胃病证,多因喂养不当、病后失调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健,气液耗伤、形体消瘦。病因包括喂养不当使脾胃受损、病后失调耗伤脾胃之气;临床表现有形体消瘦、饮食异常、精神状态改变;诊断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需与寄生虫病、慢性消耗性疾病鉴别;预防要合理喂养、积极防治疾病,调护要调整饮食、保证起居、观察病情变化,合理喂养、预防疾病及调护可保障小儿健康成长。
一、病因病机
1.喂养不当
婴幼儿时期,若家长喂养方式不正确,如过早添加辅食不符合小儿脾胃消化能力,或乳食喂养不定时、量不均衡等。例如长期给小儿喂食难以消化的食物,像过多油腻、甜腻之品,会损伤脾胃,影响脾胃的受纳和运化功能。从中医角度看,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胃受损,就会导致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进而引发疳积。现代医学认为,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会影响小儿胃肠道的正常消化吸收功能,使营养物质不能被有效摄取和利用。
2.病后失调
小儿患病后,如长期腹泻、痢疾、肺炎等疾病,会耗伤脾胃之气。例如小儿患腹泻后,脾胃的运化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导致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腐熟水谷,从而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病后小儿身体虚弱,脾胃功能尚未完全恢复,若此时饮食调理不当,就容易形成疳积。从中医理论来讲,疾病耗伤正气,脾胃功能受损,气血生化无源,导致小儿形体失养,出现疳积的一系列症状。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疾病导致小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胃肠功能紊乱,消化酶分泌减少等,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进而可能引发疳积。
二、临床表现
1.形体消瘦
小儿体重不增或减轻,皮下脂肪减少,肌肉松弛,面色萎黄或苍白,头发稀疏枯黄等。例如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表现为头大身小,体型明显小于同年龄正常儿童。这是因为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水谷精微以滋养全身,导致机体营养缺乏,形体失于濡养。
2.饮食异常
患儿常有食欲减退,甚至厌食的情况,有的小儿可能出现嗜食异物,如喜食泥土、生米等。这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脾胃运化失常,导致小儿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出现障碍,从而影响食欲。同时,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可能会影响小儿的味觉等,导致出现异食癖等情况。
3.精神状态
小儿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睡眠不宁等。因为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不能上荣于脑,导致小儿脑部营养供应不足,从而出现精神方面的异常表现。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主要依据患儿的病史(喂养不当或病后失调史)、临床表现(形体消瘦、饮食异常、精神状态改变等)以及相关检查。一般通过询问家长小儿的喂养情况、患病情况等病史,结合体格检查发现小儿形体消瘦等体征来初步诊断。必要时可能会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等,以了解小儿是否存在贫血等情况,辅助诊断疳积。
2.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导致小儿消瘦的疾病鉴别,如寄生虫病。寄生虫病也可导致小儿消瘦、腹痛等,但一般有大便中发现虫卵等寄生虫相关的检查阳性结果,而疳积主要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引起,并无寄生虫感染的依据。还需与慢性消耗性疾病鉴别,慢性消耗性疾病一般有原发疾病的特殊表现,如结核会有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而疳积主要是脾胃功能失调所致的一系列表现。
四、预防与调护
1.预防
合理喂养是预防小儿疳积的关键。提倡母乳喂养,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富含营养且易于消化吸收。按时添加辅食,添加辅食应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根据小儿的月龄和消化能力逐步添加合适的食物,如4-6个月可添加米糊、蛋黄等,7-9个月可添加烂面条、肉末等。同时,要注意饮食的均衡,避免小儿过食肥甘厚腻、生冷之品。另外,要积极防治小儿各种疾病,尤其是消化系统疾病,及时治疗可以防止病后失调引发疳积。
2.调护
对于患有疳积的小儿,要注意调整饮食结构,给予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米粥、山药粥、红枣粥等。山药具有健脾益胃的作用,红枣能补气养血,这些食物有助于调理脾胃。同时,要注意小儿的起居,保证充足的睡眠,让小儿处于安静舒适的环境中,有利于身体的恢复。还要注意观察小儿的病情变化,如体重、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等,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小儿疳积是一种需要家长重视的小儿病症,通过合理的喂养、积极预防疾病以及正确的调护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小儿疳积,保障小儿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