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血常规可初步筛查,但不能确诊,其检查可见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异常,血常规异常后需进一步行骨髓穿刺、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分析、染色体和基因检测等检查,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对血常规与白血病关系有影响,总之血常规为初步筛查线索,需进一步检查明确白血病及类型以采取治疗措施
一、血常规检查在白血病初步筛查中的作用
血常规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基础检查项目之一,对于白血病的初步筛查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但不能仅凭血常规就确诊白血病。血常规主要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指标的检测。
白细胞异常:白血病患者的白细胞数量可能会出现明显异常,有的患者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可达数万甚至数十万;也有的患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例如,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增高、正常或减低,慢性白血病患者往往有白细胞明显增多的情况。另外,白细胞的分类也可能出现异常,比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高,且以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为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可能出现大量原始和幼稚髓系细胞等。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异常:白血病患者常伴有贫血,表现为红细胞计数减少、血红蛋白浓度降低。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大量增殖,抑制了正常造血功能,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不同类型白血病患者贫血的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一般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血小板异常:白血病患者的血小板数量也可能出现异常,部分患者血小板计数减少,而有的患者血小板计数可能增高,但血小板的功能往往也存在异常,容易出现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二、血常规异常时的进一步检查
虽然血常规能为白血病提供初步线索,但一旦血常规出现上述异常情况,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其他检查以明确诊断。
骨髓穿刺检查:骨髓穿刺是诊断白血病的关键检查。通过骨髓穿刺抽取骨髓液,进行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可以观察骨髓中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的比例。如果原始细胞和幼稚细胞比例明显增高(例如急性白血病时原始细胞常≥20%),则高度提示白血病。此外,还可以进行骨髓活检等进一步检查,以更全面地了解骨髓的造血情况和细胞形态。
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分析:利用流式细胞术对骨髓细胞进行免疫表型分析,可以明确白血病细胞的免疫表型特征,有助于区分白血病的类型,比如区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不同亚型等,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染色体和基因检测:部分白血病患者存在染色体异常和基因突变,通过染色体核型分析和基因检测等方法,可以发现特异性的染色体易位和基因突变,这对于白血病的诊断、分型以及预后判断都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往往存在Ph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等特征。
三、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等因素对血常规与白血病关系的影响
年龄:不同年龄段白血病的类型有所不同,血常规表现也可能有差异。儿童白血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较为常见,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血常规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增高,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升高,伴有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等表现;而老年人白血病中急性髓系白血病相对多见,老年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常规可能有白细胞计数异常、贫血、血小板减少等情况,但具体表现会因个体差异和白血病亚型不同而有所不同。
性别:一般来说,白血病的发生在性别上没有明显的特异性差异,但不同类型白血病的发病情况可能会有一些细微差别。例如,某些类型白血病在男性或女性中的发病率可能略有不同,但这不是诊断白血病的关键依据,主要还是依靠上述的进一步检查来明确诊断。
生活方式:长期接触某些有害物质(如苯及其衍生物、某些化学试剂等)的人群,患白血病的风险增加,这些人群在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如果出现异常,需要更加警惕白血病的可能。而生活方式健康、没有接触过明显有害物质的人群,虽然血常规异常也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但结合生活方式等因素综合分析对于明确病因也很重要。
病史:有血液系统疾病病史的患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发生白血病转化的风险较高,这类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时出现异常,要高度怀疑白血病复发或转化等情况,需要及时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总之,血常规可以为白血病的初步筛查提供线索,但不能确诊白血病,当血常规出现异常时,需要进一步通过骨髓穿刺等一系列检查来明确是否患有白血病以及白血病的具体类型等,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