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可引起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红细胞及血红蛋白、血小板异常。白细胞可增多或减少,分类异常时急性白血病外周血可见原始及幼稚细胞;多数患者有贫血表现,部分红细胞形态异常;常伴血小板减少致出血倾向,少数有血小板增多增加血栓风险,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需结合多种情况综合判断。
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异常
1.白细胞增多:
部分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如急性髓系白血病部分亚型等。研究表明,在某些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白细胞计数可高达数十甚至数百×10/L。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释放到外周血中,导致白细胞数量异常增多。从年龄因素来看,儿童白血病患者白细胞计数异常增多的情况可能较为突出,由于儿童自身免疫系统和造血系统的特点,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可能更为活跃,使得白细胞计数出现明显波动。对于有白血病病史的患者,若出现白细胞计数突然大幅升高,需高度警惕白血病复发或病情进展。
白细胞减少:也有部分白血病患者表现为白细胞计数降低,常见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情况。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外周血中成熟淋巴细胞异常增殖,同时可能伴有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从而导致白细胞计数下降。不同性别在白血病发生时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可能无显著性别差异,但在病情观察和诊断过程中,仍需结合整体临床表现综合判断。生活方式方面,长期接触某些化学毒物、放射性物质等可能增加白血病发生风险,进而影响白细胞计数,因此有相关高危生活方式的人群更应密切关注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变化。
2.白细胞分类异常:
急性白血病时,外周血涂片可见原始及幼稚细胞。例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以异常早幼粒细胞增多为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以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增多为特征。这些异常的白细胞分类对于白血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提示意义。在儿童白血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相对更为常见,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分类异常的表现也较为典型。对于有白血病家族史的人群,一旦发现外周血白细胞分类出现异常原始或幼稚细胞,应尽快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异常
1.贫血表现:
多数白血病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表现为红细胞计数减少和血红蛋白浓度降低。这是因为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抑制了正常造血干细胞的功能,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贫血的程度可轻可重,轻度贫血时患者可能仅有面色稍苍白等表现,重度贫血时则可出现心悸、气短等症状。在年龄较小的儿童白血病患者中,贫血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需求较高,贫血会导致其活动耐力下降、生长迟缓等。女性白血病患者由于生理上每月有月经失血等情况,若同时合并白血病导致的贫血,可能会加重贫血症状,需要更加关注贫血相关的治疗和护理。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营养不良的人群,发生白血病时贫血可能更为明显,因为本身营养状况不佳会影响造血原料的供应,进一步加重贫血程度。
2.红细胞形态异常:
部分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红细胞可出现形态异常,如大小不等、异形红细胞等。但红细胞形态异常并非白血病特异性表现,需要结合其他血常规指标及临床症状综合判断。在一些老年白血病患者中,由于机体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造血微环境发生改变,红细胞形态异常的情况可能相对更易出现,需要细致观察血常规中红细胞形态的变化来辅助诊断白血病。
三、血小板异常
1.血小板减少:
白血病患者常伴有血小板减少,这是由于白血病细胞抑制骨髓巨核细胞的生成,导致血小板产生减少。血小板减少可引起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儿童白血病患者由于自身凝血功能相对较弱,血小板减少时发生出血的风险更高,需要特别注意护理,避免碰撞等导致出血的情况。女性白血病患者在月经期间,血小板减少可能会使月经出血量增多,需要密切关注月经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有白血病病史且正在进行化疗等治疗的患者,血小板减少可能是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之一,此时更要加强对出血倾向的监测。
2.血小板增多:
少数白血病患者会出现血小板增多的情况,例如慢性髓系白血病在某些阶段可能伴有血小板计数升高。血小板增多可能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需要密切关注患者是否有血栓相关的症状,如肢体肿胀、疼痛、胸闷、胸痛等。对于老年白血病患者,本身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的风险较高,若合并血小板增多,发生血栓的风险进一步增加,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和处理。